梧州泄火的小巷子,梧州老街烟火气息
梧州这个地方,老巷子特别多。那天我闲着没事,就在老城区里瞎转悠,不知不觉就拐进了一条窄窄的巷子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旁的砖墙斑斑驳驳,爬满了青苔。走着走着,一股熟悉的香味飘了过来——是瓦煲饭,那种带着锅巴焦香的味儿,一下子就把我拽回了小时候。
巷子不宽,却挤满了各种摊子。修单车的老师傅蹲在门口敲敲打打,旁边阿婆的菜摊摆得整整齐齐。再往里走,几个老人家坐在竹椅上喝茶下棋,偶尔传来两声爽朗的笑。这条梧州泄火的小巷子,乍看普普通通,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模样。
老街的烟火气
要说这梧州老街烟火气息,那可真不是吹的。才下午四点多,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晚饭了。谁家炒辣椒了,呛得人直打喷嚏;谁家炖汤了,老远就能闻到药材香。有个大姐在门口剥着豆角,看见熟人路过,随口就招呼一句:“今晚过来吃饭啊,我煲了排骨汤。”
我在一个卖酸嘢的摊子前停了下来。老板娘手脚麻利地往萝卜酸上撒着辣椒粉,一边跟我唠嗑:“这条巷子啊,我嫁过来叁十多年了,模样没怎么变。”她指了指对面关着门的店面,“那家云吞面,开了两代人哩,下午五点才开门,你要想吃可得早点来。”
正说着,放学的小孩们嘻嘻哈哈地从巷子跑过,书包在背后一颠一颠的。有个小男孩停在糖水摊前,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的芝麻糊,奶奶在后面慢悠悠地跟着,最后还是掏钱买了一碗。这样的梧州老街烟火气息,说实在的,比那些旅游景点有意思多了。
往巷子深处走,发现还有个老式的理发店。红色的旋转灯箱已经褪了色,老师傅正给客人修面。那把剃刀在他手里显得特别听话,唰唰几下,客人舒服得都快睡着了。我站在门口看了会儿,老师傅抬头朝我笑笑:“后生仔,要不要也试试?十块钱。”
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巷子里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。不是那种刺眼的白光灯,多是昏黄的旧式灯泡,把整条巷子照得特别温柔。这时候,梧州泄火的小巷子开始展现出另一种魅力——忙碌了一天的人们,终于可以坐下来慢慢享受夜晚了。
大排档的折迭桌摆到了路边,炒菜的滋啦声此起彼伏。几个老友围坐一桌,就着几碟小炒喝啤酒,聊的都是家长里短。有个大叔在自家门口拉起了二胡,咿咿呀呀的调子飘在夜色里,听着莫名让人心安。
我找了个卖螺蛳粉的小摊坐下,老板娘给我端粉的时候还说:“慢慢吃,不急。”热乎乎的粉端上来,酸笋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。隔壁桌的大爷看我吃得欢,凑过来说:“这家粉啊,我吃了十几年了,味道从来没变过。”
夜深了,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只有几个晚归的人,踩着拖鞋啪嗒啪嗒地走过。我站起来伸了个懒腰,心想这条看似普通的梧州泄火的小巷子,其实装着一整座城市的温度。明天要是得空,我还得来转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