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节火车站小巷子,毕节车站周边小街
毕节火车站的小巷子
每次走出毕节火车站出站口,抬眼望见的除了规整的站前广场,最让我挪不开脚步的,就是广场西侧那片迷宫般交错的小巷子。说它是巷子,其实更像是从现代交通枢纽身上自然生长出来的、带着体温的毛细血管。拖着行李箱的旅客、吆喝着拉客的司机、举着旅馆牌子的大姐,都在这片区域里交织穿梭,形成独特的风景。
你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巷子。它们一头连着崭新的火车站,另一头却仿佛通向另一个时空。巷口还能听见广播里字正腔圆的报站声,往里走上十几米,声音就变成了小贩的吆喝、摩托的轰鸣,还有空气中飘来的烙锅和烤土豆的香味。这种转变特别有意思,就像从一张高清的现代照片,几步就踏进了一幅笔触粗犷的风俗画里。
我最爱在午后钻进这些小巷。阳光被两旁密密麻麻的招牌切割成细长的光带,落在潮湿温润的青石板上。巷子窄的地方,对面楼房阳台上晾着的衣服几乎能碰到额头。偶尔有摩托车“突突”地开过,你得赶紧侧身贴在墙上,司机还会抱歉地对你笑笑。
这里的店铺都带着股实在劲儿。五金店门口堆着山一样的货品,老板娘坐在小凳上边剥豆角边看店;理发店里老师傅拿着推子,不紧不慢地给老主顾修理头发;还有那些不到十平米的小吃店,锅里永远翻滚着麻辣烫的红油,几张塑料桌椅就摆在路边。在这毕节车站周边小街转悠,你总能找到那种热气腾腾的生活感。
记得有一次下大雨,我躲进巷子深处一家旧书店避雨。书店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大爷,正用棉线仔细修补一本泛黄的旧书。店里除了书,还摆着些叫不出名字的老物件。我和他聊起来,他说在这巷子里开店叁十多年了,看着火车站从老站变成新站,看着巷子里的店铺换了一茬又一茬。“但根儿没变,”他慢悠悠地说,“这里还是给人歇脚、给人方便的地方。”
这话让我想了很久。是啊,无论火车站变得多现代化,这些毕节火车站小巷子始终扮演着最接地气的角色。它们不像站台那样规整有序,却更能容纳生活的各种模样。急着赶路的旅人会在这里买瓶水、吃碗粉,刚下火车的人会在这里找个便宜住处,本地居民照常在这里买菜、理发、闲聊。
傍晚时分,巷子里的灯次第亮起。白炽灯、霓虹灯、尝贰顿灯牌,各种光源交织在一起,把狭窄的空间照得通明。小吃摊的生意格外红火,空气中弥漫着辣椒和孜然的味道。拖着行李箱的新鲜面孔和吃完饭散步的本地人擦肩而过,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存在。
站在这片毕节车站周边小街,你能同时感受到旅途的匆忙和日常的安稳。火车站代表着抵达与出发,而这些小巷子,则包容了所有在路上的疲惫、期待和不知所措。它们可能不够光鲜亮丽,却让风尘仆仆的旅途,多了些可以停靠的温暖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