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州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,学校后街现在还有娱乐吗
前几天和老同学聊天,突然说起莱州女子学院后街的炒河粉。那家小店老板总爱在铁锅边磕鸡蛋,蛋壳"咔哒"两声落进垃圾桶,滋啦啦的油爆声里混着豆芽的清香。我们愣是站在路边吃了四年,毕业时老板还送了两瓶汽水。
这一晃都五六年了。昨天路过母校,还是没忍住拐进了后街。石板路新铺了青砖,原来总硌脚的那几块不见了。服装店换成奶茶店,文具店变成快递驿站,但转角那家书店还开着,只是书架间多了几张咖啡桌。
记忆里的烟火气
傍晚五点半,小吃摊主们开始推着车出来占位。穿校服的女生围在炸鸡排摊前,和当年我们等烤冷面的样子真像。煎饼果子摊的阿姨认出了我:"毕业那个会计系的吧?"她手上刮面糊的动作没停,"你同学去年带孩子来,小孩现在都会打酱油了。"
网吧招牌换了,变成网咖。从门外瞥见里头不再是烟雾缭绕,暖黄灯光照着电竞椅。台球室还在老地方,绿色的绒布台泥看着挺新,应该刚换过。音像店倒是彻底没了,现在谁还买颁顿呢?
新开的奶茶店放着轻柔的爵士乐,落地窗前坐着看书的学生。这和记忆中喧闹的后街不太一样,但那份闲适劲儿倒更浓了。原来总飘着烤串烟味的角落,现在摆着几盆绿植。
遇见留校任教的学妹,她说后街改造过两回。城管规范了摊贩区域,装了路灯和监控,寒暑假还会组织夜市。"去年校庆那周,后街办文创集市,毕业叁十年的老校友在这跳广场舞。"
暮色渐浓时,灯笼接二连叁亮起来。清吧门口挂的风铃叮当作响,清吧里传出民谣吉他声。服装店橱窗挂着改良旗袍,旁边甜品店的玻璃柜里,芒果布丁颤巍巍反射着暖光。
要说变化确实不小,但总有些东西留着。书店老板还在柜台后面听相声,修表师傅的放大镜还是卡在右眼。菜市场尽头那家修鞋摊,老师傅哼的吕剧段子和十年前是同一个。
路灯亮起时,后街迎来最热闹的时段。下班的白领、附近居民都溜达过来,学生反倒只占一半。烤红薯的香气混着糖炒栗子的甜,水果摊的草莓在灯光下红得发亮。
站在天桥往下看,后街像条温暖的河。那些灯光、声响、气味汇成暖流,漫过青砖路面。突然明白,这条街从来没打算定格在谁的记忆里,它只是顺着生活往前淌。
离开时又经过煎饼摊,阿姨正在收摊。"下回带你孩子来啊!"她朝我挥手。我笑着应声,转头看见月亮刚好挂在学院钟楼的尖顶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