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怀泄火的小巷子,仁怀清凉的小巷弄堂
这条巷子啊,就藏在仁怀老城区最不起眼的角落里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的瓦房挤挤挨挨的,屋檐都快碰在一起了。走在里头,明明是大中午,却觉得温度突然降了下来。
要说这仁怀泄火的小巷子,还真不是白叫的。您要是从闹市那头拐进来,立马就能感受到那种从脚底板往上冒的凉意。巷子窄得很,阳光只能斜斜地插进来几缕,大部分地方都躲在阴影里。墙角长着厚厚的青苔,用手一摸,湿漉漉的凉意就顺着指尖往身上钻。
巷子里的老手艺
往深处走,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敲打声。老陈的银器铺子就在这儿,他说这条仁怀清凉的小巷弄堂是他的福地。夏天最热的时候,别处待不住人,他这铺子里却总是凉丝丝的。“在这儿干活,心静。”老陈一边打磨着银镯子一边说,“外面天再热,进了巷子就像换了个人间。”
确实如此。我注意到巷子里的居民都有个习惯——中午最爱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。有的摇着蒲扇打盹,有的就着昏暗的光线补渔网。他们说话都是慢悠悠的,不像街上那些急匆匆的路人。
再往里走,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酒香。老酒坊的师傅说,这条仁怀泄火的小巷子特别适合存酒,温度湿度都刚刚好。“酒在这里睡着,比在空调房里还舒服。”他打开一坛陈酿,那股醇香飘出来,好像把暑气都冲淡了。
巷子尽头有口老井,井水冬暖夏凉。附近的居民还是习惯来这里打水,说是比自来水甜。我试着喝了一口,真的,那种甘甜顺着喉咙往下走,整个人都清爽了。王大妈每天都要来打两桶水,她说用这水煮的绿豆汤,解暑效果特别好。
其实想想,这条仁怀清凉的小巷弄堂能这么凉快,不仅是因为它窄,还因为这里的建筑都是老法子盖的。墙特别厚,窗子开得巧,风能从这头穿到那头。再加上家家户户种的那些花花草草,都在悄悄地调节着温度。
现在年轻人大多搬出去了,可每到夏天,又总有人回来转转。他们说,在这巷子里走一走,比喝什么冷饮都管用。那种凉不是空调吹出来的刺骨的凉,是慢慢渗进骨头里的、让人舒坦的凉。
夕阳西下的时候,巷子里的温度更宜人了。老人们开始把桌子搬到门外,准备吃晚饭。简单的两个小菜,一壶凉茶,就着穿堂风,说说笑笑的一晚上就过去了。
我忽然明白了,这条仁怀泄火的小巷子之所以让人留恋,不只是因为它的凉爽,更是因为它承载的那种不急不躁的生活节奏。在这里,时间好像走得特别慢,慢到你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,感受到那份难得的宁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