肇东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,学生服务随传随到
这事儿得从上个月说起。那天我刚搬来肇东,租的房子还没收拾利索,突然接到公司临时通知要开视频会议。眼看着满屋子的纸箱和杂物,我急得直挠头——这背景乱糟糟的,让领导和同事看见多不好。
正发愁呢,楼下便利店老板给我支了个招:“咱这儿有个大学生群,专接各种零活”。将信将疑地发了条求助消息,不到十分钟就有人接单。来了个戴眼镜的男生,自称是师范学院的,麻利地帮我把书房收拾得亮亮堂堂。结账时他笑着说:“姐,以后有啥事随时招呼,我们肇东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。”
意想不到的服务范围
自打那次之后,我算是开了眼界。隔壁单元的王阿姨骨折住院,儿子在外地回不来,也是在群里找了个护理专业的女生。那姑娘每天下课后去医院陪护两小时,帮着擦身子、读报纸,临走还把病房收拾得干干净净。王阿姨逢人就夸:“比自家孩子还贴心!”
更让我惊讶的是,这种学生服务随传随到的范围越来越广。有次我电脑蓝屏,在群里喊了声,来了个计算机系的男生,叁下五除二就修好了。他边收拾工具边说:“我们好几个专业的同学组了团队,编程、家教、搬家都能接。”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他们的服务清单,密密麻麻列了二十多项。
慢慢地我发现,这种服务模式特别符合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节奏。昨天同事小张还跟我说,他找了个体育系的学生陪练羽毛球,每周两次,效果比请专业教练还好。“这些孩子教得特别用心,动作分解得明明白白的。”
背后的故事
有回和常来的小李聊天,我才知道他们做这个不光是为了挣钱。他是单亲家庭,妈妈在菜市场有个摊位。“想给家里减轻点负担。”他说着腼腆地笑笑,“而且接这些活儿能接触社会,比在宿舍打游戏强。”
艺术系的萌萌接过帮商家画墙绘的活儿。她说第一次独自谈价时紧张得手心冒汗,现在不仅能从容地和客户沟通,还学会了看施工图纸。“这些经历让我变得更自信了。”她边说边调着颜料,眼神里透着光。
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规矩。群里明码标价,绝不坐地起价。遇到老人家求助,常常只收个辛苦费。上次帮独居的李爷爷修水管,两个男生忙活一下午,愣是没收钱。“看着李爷爷就想起了我爷爷。”其中一个挠着头说。
现在这个群已经发展到叁百多人,管理得井井有条。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介绍活儿,形成了良性循环。需要帮忙的人在群里发个消息,总有人及时响应。这种互助模式让邻里关系都热络了不少,楼上楼下的碰见了都会打招呼。
前几天我公司新来的实习生也在群里找过家教,她感慨地说:“这种服务太方便了,就像身边随时有个智囊团。”确实,在这个小城里,这群年轻人的身影已经成为生活中温暖的一抹亮色。他们用知识和汗水浇灌着梦想,也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有人情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