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德泄火的小巷子,宁德清凉小巷
这条小巷子就在老城区邮电局后头,要不是朋友带路,我可能永远发现不了这个宝藏地方。巷口窄得只容两个人并肩走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脚长着毛茸茸的青苔。才走进去五六步,身上那股子黏糊糊的暑气就散了大半。
巷子里的凉意打哪儿来
我正纳闷呢,卖仙草冻的阿婆坐在竹椅上摇蒲扇:"两边楼房挨得近,太阳晒不透。穿堂风过,比空调还舒坦。"她指着墙头垂下来的叁角梅,"你看这些花花草草,都是老邻居们种的,热天看着心里就凉快。"
巷子深处有口老井,几个小孩围在井边打水冲脚丫,咯咯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。井水刚提上来还冒着白气,我把手伸进去浸了会儿,凉意顺着胳膊往身上爬,比喝冰镇饮料还痛快。这种天然泄火方式,倒是比整天待在空调房里舒服多了。
往巷子深处走,发现这里其实藏着好几家小店。修表师傅在玻璃柜后面埋头干活,收音机里放着闽剧。裁缝铺的老板娘正在踩缝纫机,风扇对着布料吹得哗哗响。最妙的是那家旧书店,老板把书架都搬到了屋檐下,随手抽本泛黄的小说,坐在马扎上就能看半天。
老宁德的生活印记
住在巷尾的陈伯今年八十多了,他告诉我这条宁德泄火的小巷子少说也有百年历史。"从前夏天啊,家家户户都把竹床搬出来纳凉,现在年轻人嫌麻烦咯。"他说着指了指头顶,"不过傍晚时分,你还是能闻到各家炒菜的香味,听到妈妈喊孩子回家吃饭。"
我在巷子里转了整整一个下午。说也奇怪,明明离主干道就隔着一排房子,汽车喇叭声传到这里都变得模糊了。偶尔有电动车经过,骑车的都会主动放慢速度。几个老人家在核桃树下下象棋,围观的人比下棋的还着急。
黄昏时分,巷口开始飘来海蛎饼的香味。那是家开了叁十多年的老摊,老板娘熟练地用勺子翻动油锅里的海蛎饼:"我们这条宁德清凉小巷啊,冬天吹不到北风,夏天晒不到日头,住惯了还真舍不得搬。"刚出锅的海蛎饼金黄酥脆,咬一口,外焦里嫩,配上一碗绿豆汤,这大概就是最简单的幸福了。
天色渐暗,巷子里亮起昏黄的灯光。有人把电视机搬到门口,左邻右舍端着饭碗凑过来看新闻。晚风穿过巷子,带着淡淡的花香和饭菜香。我忽然明白,这条小巷让人感到清凉的,不光是它的荫蔽和穿堂风,更是这种慢慢来的生活节奏。现代人总想着怎么泄火降温,却忘了最管用的,可能就是找个这样安静的地方,发发呆,看看云,让时间慢下来。
离开时回头望,巷子像一条绿色的走廊,在夏夜里静静地呼吸。明天还要来,我暗自想着,带本书,在那家旧书店门口坐上一个下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