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勒泰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阿勒泰火车站后巷名称
阿勒泰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
前几天有朋友来阿勒泰玩,我去火车站接他。出站的时候,他忽然指着车站后面问我:“哎,那条小巷子看着挺有味道的,叫啥名儿啊?”我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,就是那条我们本地人经常走的小路。这一问,还真把我给问住了。天天从这儿过,还真没仔细琢磨过它到底叫啥。
你说这事儿怪不怪?最熟悉的地方,反而最容易忽略它的名字。我只好挠挠头跟朋友说:“嘿,你这一问可算把我问倒了。咱都管它叫‘车站后面那条路’,具体叫啥名,我得打听打听。”朋友听了直笑,说我这本地人当得不够称职。
为了挽回点面子,我领着他直接往那条巷子走。这条路不宽,刚好能容两辆车错开,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矮房子,墙皮斑斑驳驳的,透着股岁月的味道。几家小店零零散散地开着,有卖日用杂货的,有修自行车的,店主都悠闲地坐在门口,看着来往的行人。
我们走到一个卖馕的小店门口,我趁机问那位正从馕坑里掏馕的大叔:“大叔,麻烦问下,咱们这条巷子官名叫什么呀?”大叔用袖子抹了把汗,笑着指了指旁边墙上一个有些褪色的蓝色门牌。哎哟,可不是嘛,光顾着走路,从来没抬头看过。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“迎宾路一巷”。
“喏,就叫这个,”大叔把热乎乎的馕递给我,“不过咱们这儿的人啊,叫顺嘴了,都叫它‘站后巷’,一说都明白。”我付了钱,道了谢,掰了半个刚出炉的馕递给朋友。嚯,烫手,香得很!
我算是弄明白了,这条阿勒泰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它的官方称呼是“迎宾路一巷”,但它在咱们老百姓的嘴里,有个更顺口、更接地气的名字——“站后巷”。一个名字是给地图和文件用的,另一个,则是活在大家日常对话里的。
朋友一边嚼着馕一边点头:“站后巷,这名字好记,也实在。”是啊,不像有些路名起得文绉绉的,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在哪儿,一点也不绕弯子。它就像这条路本身,不张扬,却实实在在地连接着火车站和后面的那片老居民区。
走在“站后巷”里,能感觉到一种和车站前面完全不同的节奏。前面是匆匆的旅客和飞驰的车辆,是阿勒泰对外的面孔;而后面这里,则是慢悠悠的生活,是邻里间的招呼声,是刚买完菜的大妈和修车师傅聊着家长里短。这里藏着的是阿勒泰本地人过日子的那股子烟火气。
后来我查了查,像很多地方一样,火车站周边这种不起眼的小巷子,往往都有自己的故事。它们通常是因为火车站的人流而慢慢形成的,最早可能只是为了方便人们通行。时间久了,住家多了,小店开起来了,一条路的生命和它的阿勒泰火车站后巷名称也就这样固定下来了,成为了城市记忆的一部分。
自打那次之后,我再走过那条巷子,感觉就完全不同了。我知道它不只是一条无名的通道,它有自己的名字,更有属于自己的生活。下回要是再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,我肯定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:“它叫‘站后巷’,来,我带你逛逛,顺便买个刚出炉的馕尝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