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家港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张家港周边200元的感情
傍晚的张家港老街飘着桂花香,我蹲在桥头看卖藕的阿婆剥莲蓬。有个穿褪色工装的男人在旁边电话里反复说:"两百块,就借两百块..."他挂断后望着河水发呆,手心里攥着张揉皱的电影票。
我突然想起去年在杨舍镇夜市遇到的姑娘。她守着卖头绳的小摊,棉布裙洗得泛白,却坚持要多找给我五块钱。"灯暗容易看错钱,"她擦着额头的汗笑,"这年头谁容易呢。"后来才知道她白天在电子厂干活,晚上要供弟弟念大学。有次下暴雨收摊,她护着那堆头绳在屋檐下躲雨,塑料布下露出半本《顾城的诗》。
生活里的细碎微光
纺织厂下岗的李姐现在带着姐妹做家政。有回去别墅区做保洁,雇主随手扔给她件真丝衬衫:"沾了油漆不要了。"她下班后蹲在河边,用风油精一点点搓掉那朵牡丹花上的污渍。第二天我看见她穿着那件衬衫去幼儿园接女儿,衣领抚得格外平整。
菜场鱼摊的老赵总在收摊后多留半小时。当初他媳妇跟外地老板跑了,留给他自闭症的儿子。有回孩子把鲫鱼鳞片贴满窗户,他就着夕阳看了好久:"这孩子把鱼鳞拼成了翅膀形状。"后来他每天留几条小鲫鱼,专门给晚归的打工夫妻:"赚再多钱,不如让孩子记住爸妈回家的味道。"
这些张家港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从来不在霓虹灯下。就像老王修车铺门口永远晾着两双布鞋,他媳妇总在补胎的橡胶味里哼着锡剧。有次我听见她抱怨油费涨了,老王默默往她电动车筐里放了把钥匙:"买了辆二手脚踏车,以后我载你去买菜。"
夜市炒饭的夫妻现在盘了间小店。开业那天丈夫在灶台边贴了张字条:"你炒饭时发梢沾到酱油的样子,比我第一次见你扎红头绳还好看。"妻子舀起半勺雪菜要打他,转身却偷偷用抹布擦了擦眼角。
或许真正的张家港周边200元的感情,就藏在老小区晾衣绳飘动的床单里,藏在夜班公交司机准点停靠的站台前,藏在修鞋匠为你多加的防磨钉里。这些瞬间轻得像杨舍镇茶楼飘出的水蒸气,却能让整条巷子都尝到回甘。
桥头那个男人终于站起身,朝巷子深处亮着粉色灯的理发店走去。但经过水果摊时,他停下称了叁斤橘子——我认得那种丑橘,他媳妇怀孕后最爱吃。装橘子的塑料袋里,露出一角崭新的红色头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