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会品茶上课,茶艺培训课程学习
周末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,正好落在茶桌上那只素白茶壶的壶嘴上。李老师不紧不慢地温着器具,教室里早已坐满了人——有年轻白领,有退休阿姨,还有几个带着笔记本的大学生。大家都是冲着这期四会品茶上课来的,想着能系统学点真东西。
“咱们今天的第一课,就从‘醒茶’开始。”李老师拿起一罐凤凰单丛,却先不急着冲泡。她轻轻打开罐盖,凑近鼻尖嗅了嗅,然后递给我们传看。“新茶像刚睡醒的娃娃,得先让它透透气。”坐在我前排的姑娘学着她的样子,小心翼翼地把茶罐捧在手心,那专注的神情,倒像是在端详什么珍贵宝物。
从烫壶温杯说起
烫壶温杯这道工序,我以前总觉得是多此一举。直到李老师让我用手背试了试温度——冰凉的茶杯和温热的茶杯,同样的茶汤倒进去,香气真的完全不同。“器具也是有生命的,”她边说边注水,“你尊重它,它才会帮你呈现茶最美好的样子。”这话听着有点玄,可当你亲眼看见热水淋在紫砂壶上蒸腾起的白雾,闻到随之散发的淡淡茶香,就会明白这其中自有道理。
茶艺培训课程学习最妙的地方,就是这些书本上学不来的细节。比如注水时手腕要怎样转动,才能让水流如游龙般在壶中回旋;又比如盖碗出水的那一下,如何做到滴水不漏。我试了几次,不是烫到手就是洒得满桌都是,引得旁边的大姐笑出声来。李老师倒是不恼,走过来手把手地纠正我的动作:“别急,这功夫都是练出来的。我当年学的时候,打碎的盖碗少说也有叁五个。”
慢慢的,教室里飘起了各种茶香——绿茶的清新,红茶的醇厚,普洱的沉稳。每换一种茶,李老师就会讲个相关的小故事。说到龙井,她提起清明前那场细雨;谈到正山小种,又说起武夷山的制茶人。听着听着,你会发觉品茶不只是喝茶,更像在翻阅一本本活色生香的地方志。
茶香里的时光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品鉴老白茶环节。那款2015年的寿眉,茶汤杏黄透亮,入口有淡淡的药香。“好好记住这个味道,”李老师轻声说,“再过五年,它又会是另一番风味。”我端着茶杯愣了片刻——原来茶叶也是有记忆的,它把阳光、雨露、时光都收藏在叶片里,等着在某个午后,向懂它的人娓娓道来。
中场休息时,大家都聊开了。穿格子衬衫的小王说,他来学茶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;戴眼镜的张阿姨则是想退休后有个寄托。而我呢?起初只是好奇,现在却渐渐被这门手艺背后的文化吸引了。四会品茶上课确实不只是学泡茶技巧,更像是一场对于生活美学的启蒙。
下午的实操课上,我们分组练习冲泡铁观音。对面组的小伙子手一抖,茶叶放多了,泡出来的茶苦得大家直皱眉。李老师尝了一口,反而笑了:“这倒是个好教材——你们看,再好的茶,方法不对也是浪费。就像生活,光有热情不够,还得懂得把握分寸。”她往那杯苦茶里兑了点热水,又加了两片薄荷,瞬间变成了一杯清爽的夏日特饮。
天色渐晚,课程接近尾声。窗外的夕阳给茶室镀上一层暖金色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疲惫。李老师给我们每人包了一小包茶叶当作作业:“回家自己泡,下周带来分享感受。”我捏着那包轻盈的茶叶,忽然理解了什么叫“一期一会”——同样的茶,同样的人,却再也不会重复今天的滋味了。
走在回家的路上,街边的奶茶店排着长队。我突然很想告诉那些年轻人,除了加糖加奶的现代饮品,还有另一种慢下来的喝茶方式值得尝试。那不只是解渴,更是一种与自我相处的仪式。这大概就是茶艺培训课程学习的真谛——它教会你的不只是一门技艺,更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