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邑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昌邑男人常走的小巷
巷口那家修鞋摊的老张头,正眯着眼穿针引线。看见我过来,他抬抬下巴算是打招呼:“又来找老李下棋?他刚买完菜回去。”我笑着应了声,踩着青石板往深处走。这条藏在建设街后身的小巷,我们这些昌邑男人走了十几年。
巷子窄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红砖墙。春天墙头会探出石榴花的红,秋天则落满梧桐叶。住在楼上的王嫂总在午后晾晒被褥,阳光的味道混着谁家炝锅的葱花香气,成了这里特有的气味。住在叁楼的老李是我二十年的棋友,每次他媳妇看见我们摆开棋盘就念叨:“俩大老爷们儿,成天泡在这小胡同里。”
这条小巷的独特味道
说起来,我们这些昌邑男人为什么偏爱这样的小巷?新修的步行街不够宽敞吗?其实啊,在昌邑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里,图的就是那份自在。在这不用端着,趿拉着拖鞋也能出门。卖豆腐的老陈每天四点准时吆喝着经过,声音不大不小,刚好叫醒该起床的人,又不吵醒还在睡的。
前阵子巷子西头搬来个小伙子,刚开始还嫌弃这里旧。没过半个月,他就坐在巷子中间那棵老槐树下和我们喝茶了。“这儿真奇怪,”他说,“明明离大马路就拐个弯,怎么像换了个世界?”我们几个相视而笑——这话听着耳熟,每个刚来的人都会这么说。
老刘的杂货店开了二十年,从针头线脑到酱油醋,什么都卖。他柜台下永远藏着好茶叶,专给我们这几个老伙计备着。昨天我去买烟,他边找零钱边说:“你家孩子今年中考吧?别给他太大压力。”我才想起,半年前随口提过一句。在昌邑男人常走的小巷里,连卖杂货的都记得你家的事。
下雨的时候,巷子别有韵味。雨点打在瓦片上,声音清脆。我们聚在老刘店里,看雨帘从屋檐垂下。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,谁家老人需要照顾,这些闲话就在雨声中慢慢聊开。没有刻意安慰,也没有大惊小怪,就像这巷子本身,平静地包容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。
去年市政改造,说要拆了这片巷子。我们十几个老邻居破天荒联合起来,跑了好几个部门。最后巷子保住了,只是重新铺了石板,加固了围墙。施工那几天,大家都不习惯,宁愿绕远路也要来看看进度。现在想想,我们争取的不只是条通道,是习惯了二十年的生活方式。
傍晚时分,巷子最热闹。下班的人,放学的小孩,遛狗的大爷,都在这叁米宽的巷子里相遇。自行车铃叮叮当当,打招呼的声音此起彼伏。妻子打电话问我在哪,我永远回答:“在巷子里,马上就到家。”这个“马上”可能是十分钟,也可能是一小时,全看路上遇到几个熟人。
夜色渐深,巷子安静下来。只有几个窗口还亮着灯,那多半是和我们一样舍不得睡的男人,在享受一天中最后的独处时光。明天一早,这条昌邑男人常走的小巷又会苏醒,继续承载平凡的日子。它不像那些网红打卡地,没有惊艳的风景,却像老朋友的肩膀,踏实,可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