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原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开原站前小巷的景致
开原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我来过多少次了?自己都记不清了。每次从车站出来,脚步总是不自觉地就往这边拐。
这条小巷子,其实挺窄的,两边的墙灰扑扑的,有些地方露出了里面的红砖。墙角长着青苔,湿漉漉的,带着一股子泥土的清新气。巷子口那家小卖部,还是那个绿色的旧招牌,老板娘总是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摘菜。
声音里的烟火气
你要是站在这儿仔细听,嘿,那才叫一个热闹。火车进站的汽笛声,远远地、闷闷地传过来,像是背景音。近处呢,是自行车铃铛“叮铃铃”的脆响,还有谁家厨房里传出的“刺啦”一声炒菜响,紧接着香味就飘出来了,直往你鼻子里钻。这些声音和味道混在一起,不吵,反而让人觉得心里踏实。这条开原站前小巷的景致,不光是眼睛看的,更是用耳朵和鼻子感受的。
再往里走几步,有个修鞋的老师傅,他的摊子仿佛是从巷子里长出来的一样。我去过他那儿一回,补一只开胶的鞋。他也不多话,接过鞋,戴上老花镜,手里拿着锥子和线,一针一针,慢悠悠地,那动作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律。我就在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等,看着头顶上几户人家晾出来的衣服,在微风里轻轻晃荡。那时候我就想,这大概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吧。
巷子里的住家,门多半是敞开的。能瞥见里头窄窄的过道,堆着些杂物,却又不显凌乱。偶尔有猫“嗖”地一下从墙头蹿过去,灵活得很。住在这儿的人们,脸上没有行色匆匆的焦急,他们坐在门口,摇着蒲扇,用我听不大懂的方言闲聊着。时间在这里,好像走得特别慢。
说实话,这里和高楼林立的新区比起来,简直像是另一个世界。没有玻璃幕墙的刺眼反光,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。它旧旧的,安安静静的,却充满了生命力。这种生命力,是从每一块砖瓦、每一句家常里透出来的。
定格的光影
有一回,下午叁四点的光景,太阳斜斜地照进来,把巷子的一半染成金色,另一半还留在阴凉里。光影的交界处特别分明,一个老爷子推着自行车从光影里穿过,那一瞬间,就好像一幅会动的老照片。我忽然觉得,这条开原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它不仅仅是一条通道,它更像是这座城市的记忆,活生生的,一直在那里。
站前这一片区域,这些年变化其实挺大的。车站广场翻新了,马路也拓宽了。唯独这条小巷子,它似乎被留了下来,固执地保留着一些很久以前的东西。你说它落后吗?或许吧。但它提供的那种安宁和亲切,是别的地方找不到的。
天色渐渐暗了,巷子里的灯火一盏一盏亮起来,晕开一团团暖黄色的光。我又该从这儿离开了,回到我那快节奏的生活里去。不过没关系,我知道,下次当我再从火车站出来,感到疲惫的时候,这条开原站前小巷的景致,还会在这里等着我。它什么都不说,却好像什么都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