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窄巷百元情缘
雨天的巷子深处
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,我撑着伞拐进东阳这条不知名的小巷。屋檐水珠串成线,在巷子中间汇成小小的溪流。墙角青苔绿得发黑,老式木门上的铜环长满绿锈。就在这样寻常的午后,我遇见了王奶奶。
她坐在门槛上剥豆子,手指灵活得像在跳舞。“姑娘,避雨啊?”她往屋里挪了挪,给我让出块干爽地方。屋里飘出淡淡的霉味,混着灶台上炖菜的香气。我们就这样聊起了那个对于150块钱的故事。
“那是1978年的事了。”王奶奶眼睛望着巷口,目光像是能穿透时光。她说的每个字都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劲儿。
一百五十块的聘礼
“他家穷得叮当响,提亲时掏遍全身口袋,凑出一百五十块钱。”王奶奶突然笑起来,眼角皱纹堆成温柔的弧线。她用围裙擦擦手,继续说:“那时候这可是巨款,他不知攒了多久。”
她说起那个窘迫的年轻人,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,揣着皱巴巴的钞票站在这个院子里。女方父母起初不同意,觉得这点钱太寒酸。可姑娘铁了心,说看中的是这个人实在。
“后来呢?”我忍不住追问。雨水顺着屋檐哗哗往下流,像是在给这个故事配乐。
“后来啊...”王奶奶起身往屋里走,出来时捧着个铁皮盒子。里面躺着张黑白照片,还有用红布包着的一迭旧钞票。正是当年那一百五十块,现在看起来薄薄的,边角都磨毛了。
她告诉我,这对夫妻用这笔钱买了最基础的生活用品:一个暖水壶、两只搪瓷盆、一床新被面。剩下的钱,给新娘子扯了块红布做衣裳。没有锣鼓喧天,就在这小院里摆了两桌酒菜。
婚后的日子清贫,但两人把窄巷百元情缘过得有滋有味。丈夫去建筑工地搬砖,妻子在家接缝纫活。每年结婚纪念日,丈夫都会带妻子去巷口那家面馆,吃碗加荷包蛋的阳春面。
“现在他们怎么样了?”我看着渐渐变小的雨势问道。
王奶奶神秘地笑了笑,指着巷子深处:“老两口还住这儿呢,儿子在深圳工作,非要接他们去住高楼,他们不肯。”她说这对夫妻现在每天牵着手在巷子里散步,结婚四十五年了,感情还像新婚时那样。
雨停了,阳光从云缝里漏出来,照在湿漉漉的巷子里。我告别王奶奶,慢慢往外走。经过一扇敞开的木门时,看见院里两位老人正坐在藤椅上喝茶。老头轻轻给老伴扇着扇子,老太太把削好的苹果递过去一半。
东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原来从未走远。窄巷百元情缘在岁月流转中,沉淀成最动人的模样。那些看似微小的付出和坚守,比任何轰轰烈烈的誓言都来得珍贵。
走出巷口前,我回头看了眼。夕阳把整条巷子染成金色,那对老人的身影在光影里显得格外温暖。也许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,不需要惊天动地,只要在平凡的相守中,把日子过成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