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学校后巷休闲品茶时光
呼和浩特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地方,是那种你一走进去就会爱上的小天地。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的老槐树把太阳剪成了碎金子,撒在行人肩上。这条巷子离校园就隔着一道围墙,却像是切换了另一个频道——教室里是唰唰的翻书声,这里却是茶壶咕嘟咕嘟的哼唱。
我最常去的是巷子中间那家叫"槐荫茶舍"的老店。木门上的铜铃铛都生了绿锈,可推门时那声"叮铃"还是清脆得很。老板娘是个四十来岁的内蒙大姐,系着靛蓝围裙,看见学生进来就会笑:"还是喝奶茶?今天新做了奶皮子。"她总记得熟客的口味,就像记得每把藤椅哪个腿有点晃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你说奇怪不?明明离学校这么近,可一踏进这条后街,节奏就自动调慢了。可能是那些摆在路边的茶桌太诱人,也可能是茶香太缠人。常能看见几个姑娘合点一壶八宝茶,捧着课本小声讨论,偶尔端起白瓷杯抿一口,睫毛上都是水汽。她们说在这里背书记得特别牢,不知道是茶的功劳,还是这条巷子的魔力。
我最爱下午没课的时候,拣个靠窗的位置。阳光透过木格窗棂,在杯里投下斑驳的影子。茶舍那只胖狸花猫总会准时跳上空椅子,揣着前爪打盹。老板娘提着长嘴铜壶过来续水,水流划出的弧线像道小彩虹。她说这手艺练了十几年,当年还是在草原上跟老人学的。
有时候会遇见艺术系的女生在这儿写生,画本上勾勒着巷口的砖雕门楼。她们说这条后街特别入画,青砖灰瓦间藏着好多故事。确实,墙角的牵牛花爬了半面墙,晾衣绳上飘着碎花床单,老奶奶坐在门槛上拣豆子——这些零零碎碎的日常,拼成了后街独有的味道。
暮色四合时,茶舍会挂起红灯笼。灯光温温柔柔的,把喝茶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这时候常有毕业生回来坐坐,他们说工作后最想念的,就是这条后街的茶香。有个在深圳工作的学姐说,那边茶馆精致得很,可就是找不到这种坐在槐树下,听着邻桌蒙语聊天的心情。
昨夜下雨,我又去了茶舍。雨点敲着青瓦特别好听,老板娘给每桌都送了盘炒米。临桌几个大四女生在聊实习的事,茶气氤氲中,她们的眼睛亮晶晶的。忽然想起四年前刚入学时,我也在这条后街喝了第一杯奶茶,那时觉得叁年好长,现在转眼就要毕业了。
巷子深处的烧烤摊开始飘香,混着茶香竟不违和。几个男生端着茶碗讨论篮球赛,情绪激动时拍得木桌砰砰响。老板娘也不恼,反而给他们添了碟瓜子。她说这些孩子呀,再过几年就该怀念现在了。
茶凉了又续,续了又凉。窗外的雨还没停,狸花猫换了个姿势继续睡。这条后街就像个忠实的守望者,看着一茬茬学生来了又走,而茶香始终飘着,仿佛在说:慢些走啊,喝杯茶再赶路也不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