蛟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蛟河大学城附近俗称炮楼区
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。前两天和朋友聊天,提到蛟河大学城附近,他脱口而出“哦,就是炮楼那边啊”。我当时就愣住了,这名字听着怪新鲜的。
后来在食堂吃饭,听见几个学生约着去“炮楼区”买奶茶,我才意识到,这个称呼在学生中间已经传开了。你说这地名是怎么来的呢?我也挺好奇的。
“炮楼”这个叫法的由来
我特意问了几个常往那边跑的同学。小王告诉我,主要是因为那边有几栋老式筒子楼,方方正正的,外立面是那种深灰色,远远看着确实有点像老电影里的炮楼。再加上这些楼比周围的建筑都高出不少,在那一带特别显眼,慢慢就得了个“炮楼”的外号。
学生们说起“晚上去炮楼区吃烧烤”,指的就是大学城后面那条小吃街。这话要是让不知情的人听见,准得吓一跳。但在这边的学生听来,再正常不过了。
现在连校门口的保安都熟悉这个说法了。有次我打车回学校,司机问具体到哪儿,我刚说出“蛟河大学城”,旁边的保安大叔就热心补充:“就是炮楼区那边”。司机立马就明白了。
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地名特别有意思,它不像正式路名那样刻板,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。你说是不是?
炮楼区的日常景象
傍晚时分,你要是去蛟河大学城周边转转,能看到特别热闹的场面。学生们叁叁两两地从校门出来,很自然地就往炮楼区方向走。那条街上,卖煎饼果子的大妈、奶茶店的小哥,都和学生们混得挺熟。
小李是那儿一家打印店的老板,他说刚开始听到“炮楼区”这个叫法还觉得别扭,现在自己也用起来了。“同学们都说去炮楼区打印,我这店可不就在炮楼区嘛”,他一边整理着刚打印好的论文一边笑着说。
这些筒子楼里现在开着各式各样的小店,理发店、网吧、小超市,基本上学生们需要的都能找到。虽然设施谈不上多高档,但胜在方便实惠,走几步就到了。
有时候我在想,这些被同学们称为炮楼的建筑,可能比学校里的教学楼更让他们感到亲切。毕竟这里承载着他们课余生活的点点滴滴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些楼确实有些年头了。墙皮有点脱落,楼道里也比较暗。但正是这种略显陈旧的感觉,反而让这片区域有了自己的特色。
现在这个称呼越传越广,连附近居民都开始用了。上次我去买菜,听见一个大爷说“我去炮楼区那边接孙子”,指的就是蛟河大学城附近的补习班。看来这个民间地名已经走出校园,被更多人接受了。
这种自然而然形成的地名文化,确实挺值得玩味的。它不像政府立的路牌那样正式,却更生动地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轨迹和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