津那里有站小巷,津巷有站那边里
一个名字,两段时光
“津那里有站小巷”,这名字念起来有点拗口,是吧?像是在跟人打听路,对方含含糊糊地一指:“喏,就那儿,有个站,有条小巷子。”时间久了,这含糊的指代,反倒成了它最正式的名号。而“津巷有站那边里”呢?我总觉着,这是另一个人对同一片地方的记忆,说法略有不同,但指的,准是同一个地方。
第一次听说这地方,是从一位上了年纪的邻居嘴里。他眯着眼,手里摇着蒲扇,慢悠悠地说:“想买点新鲜的、特别的,你去‘津那里有站小巷’转转呗。”他特意强调了“新鲜的、特别的”这几个字,眼神里带着点怂恿和神秘。我心里琢磨,这不就是条普通的小巷吗,还能特别到哪儿去?
真去找的时候,还真费了点劲。那个“站”,原来是个早已废弃的公交站牌,漆皮剥落,字迹模糊,不仔细看都认不出来。站牌身后,就是那条窄窄的巷口,像是不情愿被人发现似的,悄悄地藏在两栋老楼中间。一走进去,仿佛跨过了一道无形的界限,外面的车马人声瞬间被滤掉了大半,空气也变得沉静、缓慢下来。
巷子两边是些老旧的店铺,没有光鲜的招牌,店主也多是些从容不迫的老人家。一家理发店还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样子,笨重的皮转椅,墙上挂着斑驳的镜子。老师傅不紧不慢地给客人修着面,那份专注,好像外面的世界变成什么样都与他无关。再往里走,有个卖旧书的小铺,书本的霉味混着墨香,形成一种独特的味道。老板就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打盹,你进去翻看书,他也不过抬抬眼皮,绝不开口招揽生意。
我心里正想着那句“津巷有站那边里”,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巷子的另一头。这边看起来要稍微“新”一点,有几家年轻人开的咖啡馆和小酒馆,装修得有点格调。一个正在门口打理盆栽的店主和我搭话,问我是不是来找“那个很有味道的小巷”。我点点头,说别人告诉我叫“津那里有站小巷”。他笑了,说:“我们都管这儿叫‘津巷有站那边里’,听起来是不是更顺溜点?”
这下我算是明白了。同一个地方,在老一辈和年轻人口中,有了两个相似又不同的名字。它们像两段平行的记忆,共同指向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小世界。那个公交站,仿佛是连接这两个时空的锚点,一头系着缓慢、怀旧的过去,另一头,连着试图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一点静谧的现在。
后来,我成了这里的常客。心烦意乱的时候,就喜欢过来走走。在旧书店里漫无目的地翻一翻,闻闻那股让人安心的旧纸味道;或者在那家老理发店外看一会儿,看老师傅如何用一把剃刀,就把时光修剪得整整齐齐。偶尔也会在咖啡馆坐坐,看年轻的店主如何用心地拉出一杯带着漂亮花纹的咖啡。
这条小巷,它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,也谈不上有多美的风景。但它有一种力量,能让你自然而然地慢下来。它像个倔强的老人,守在城市的角落里,任凭外面日新月异,它自有一套不慌不忙的节奏。无论是“津那里有站小巷”,还是“津巷有站那边里”,名字本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当你说起这个名字时,心里浮现出的那份独一无二的宁静和亲切。或许,在每个飞速发展的城市里,都需要这么一条让人能喘口气的小巷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