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石桥学生品茶工作室,大石桥学子茶艺工作室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6:51:55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几天路过校园后街,发现新开了家挺特别的小店——大石桥学生品茶工作室。说真的,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就觉得挺新奇,学生和品茶这两个词放在一起,莫名有种反差萌。

推开门就闻到淡淡的茶香,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围坐在木桌旁。穿着棉麻衬衫的店长小哥抬头冲我笑了笑:“同学来得正好,我们刚泡了今年的明前龙井。”他顺手递来个小巧的白瓷杯,茶汤清亮得像初春的溪水。

茶香里的年轻味道

原来这个大石桥学生品茶工作室,真是几个大四学生捣鼓出来的。主理人小陈说,有次在图书馆赶论文到深夜,困得不行时喝了口冷掉的茶,突然就想——为什么年轻人喝茶总显得那么老气?

“我们想做的,就是让喝茶变得像喝奶茶一样自然。”他边说边摆弄着茶具,手法说不上多专业,但特别认真。青瓷茶壶在他手里转着圈,热水冲下去时,茶叶像小鱼似的游动起来。

坐在我旁边的女生正在尝他们新调的蜜桃乌龙,她说以前总觉得茶是父辈的饮品,现在发现用盖碗喝果茶,居然比奶茶店那些糖水有意思多了。

其实细想挺有意思的,这个由大石桥学子茶艺工作室演变而来的空间,不知不觉成了年轻人接触传统茶文化的桥梁。他们不讲究那些繁文缛节,倒是发明了不少新喝法——冷萃铁观音配薄荷,红茶加桂花冻,甚至还有茶底做的“特调”。

墙角的书架很能说明问题:左边摆着《茶经》《中国茶道》,右边放着漫画和考研资料。这种混搭莫名和谐,就像他们既保留传统茶道的精髓,又加入年轻人自己的理解。

午后的一课

周四下午正好碰上他们的“随心茶会”。没有固定主题,就是大家轮流泡茶聊天。学机械的男生在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水温对茶汤的影响,文学院的姑娘在记录每种茶叶展开的形状。

“看,这片碧螺春的芽头多像小蜗牛。”负责泡茶的女生把公道杯传过来。确实,蜷曲的茶叶在热水中慢慢舒展,这个过程莫名治愈。有人说这像在看慢镜头,有人说这让他想起家乡茶园清晨的露水。

我发现大石桥学生品茶工作室最妙的地方,是它既保持着对茶的敬畏,又打破了很多条条框框。他们会在品岩茶时认真讨论“岩韵”,也会在喝茉莉花茶时哼起周杰伦的歌。

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,在茶汤上映出晃动的光斑。有个一直沉默的男生忽然说,他在这学会了“等待的艺术”——等水烧开,等茶叶苏醒,等心情沉淀。这话说得真到位,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,能安静地等一泡茶,确实是种修行。

临走时我又回头看了看,那几个学生还在讨论要不要尝试用冷泡茶做茶冻。玻璃门上“大石桥学子茶艺工作室”的字样在夕阳下泛着暖光。或许茶从来都不该被定义,就像年轻人永远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。这家小店的存在,本身就是最生动的答案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