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河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纳河畔学生据点200米
那个总飘着饭香的路口
要说我们学校附近最有人气的地方,纳河约附近200米学生点绝对排得上号。第一次跟着学长找过去的时候,我还挺纳闷——这不就是个普通十字路口嘛?结果没走两步,就被空气里飘着的炸串香味勾住了。
路口东南角那家打印店,王老板永远笑眯眯的。上回我赶着交论文,凌晨叁点跑去敲卷帘门。他穿着睡衣出来,一边打哈欠一边说:“就知道你们这些夜猫子要来找我。”打印机嗡嗡响着,他给我泡了杯浓茶,“慢点喝,烫。你们这些孩子啊,总爱把事堆到最后。”
往西走二十步,有家叫“阿梅饭堂”的小馆子。她家青椒肉丝盖饭是一绝,肉给得特别实在。阿梅姐总爱念叨:“正在长身体呢,不能饿着。”有次我忘带手机,她说先吃着呗,下回再说。结果隔了整整一周才去还钱,她早把这事忘了,愣是想了好久才接过那张皱巴巴的纸币。
深夜的灯光特别暖
真正让我觉得这儿不一样的,是考研那会儿。晚上十点过后,纳河畔学生据点200米这片反而更热闹了。便利店亮着灯,熬夜的同学来买咖啡;网吧里坐着几个赶设计的,键盘敲得噼里啪啦;就连路边摊的炒饭大叔都知道,得多放点青菜,“看书辛苦,要补充维生素”。
记得十一月初,我在路灯底下背政治,冻得直搓手。卖红薯的大爷推车经过,切了半个给我:“暖暖手,不要钱。”那半个红薯的热气,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暖心。这大概就是纳河约附近200米学生点最特别的地方——它不光是地理位置,更像我们在异乡的另一个家。
去年毕业季,看着学长学姐在阿梅饭堂哭成一片。王老板特意延长了打印店营业时间,说:“让他们多待会儿吧,这一走,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见了。”那晚我们坐在马路牙子上,看着霓虹灯闪烁,突然明白了什么叫“青春散场”。
现在偶尔还会回去看看。阿梅姐总问工作顺不顺利,王老板的打印机换了新的。路口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纳河畔学生据点200米这个老地方,依然保持着它独有的温度。它见证着我们的成长,也守护着每一段青春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