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都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昌都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
最近路过城南老街道,总会被"昌都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"门口飘来的茶香绊住脚步。木招牌上烫金的字样在夕阳里泛着暖光,透过玻璃窗能看见茶艺师们正在准备即将到来的评选活动。隔壁新开的"昌都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"倒是热闹得很,时不时有年轻人抱着茶饼进进出出。
说来也巧,上周叁我帮姑姑给工作室送她自制的雪域金萱,正好碰上他们在布置海选场地。穿着藏装的阿佳妮正在往长桌上铺靛蓝扎染布,看见我便笑着招手:"来得正好,帮忙尝尝今年新收的毛峰。"她拎起铜壶悬高冲水,茶叶在白瓷盖碗里舒展成雀舌状,"这次海选要挑二十种特色茶进决赛,光是青稞茶就收了叁十多个样品。"
茶香里的新旧对话
工作室的负责人罗布次仁捻着沉香木手串,指着墙上的唐卡茶地图告诉我:"你看,我们昌都七县产的茶性格各不相同。芒康的滇红醇厚像康巴汉子,边坝的绿茶清冽似雪山融水。"他打开手机给我看报名表,叁江流域的茶农们竟提交了二百多份茶样。这时隔壁工作坊突然传来阵阵掌声,原来是年轻茶人们用现代仪器检测茶多酚含量,数据实时投影在电子屏上。
我在两个场地来回转悠,发现特别有意思的现象。工作室的老茶师评茶时总要闭眼摩挲陶杯,凭着喉韵的余香在评分表上画符号;而工作坊的90后评审们则会用温度传感器记录冲泡曲线。但当他们交换评审笔记时,传统经验与科学数据居然能相互印证——那些被老茶师夸赞"茶气足"的样品,恰恰显示出于茶氨酸含量普遍高出基准值38%左右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遇到七十岁的制茶人格桑,他带着孙儿来参加昌都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的初赛。祖孙俩抬着半人高的竹篓,里面装着家族传承的百年茶树鲜叶。"小时候跟着爷爷学揉茶,现在教孙子用无人机监测茶园海拔。"他布满茶渍的手指轻抚着茶篓,"但不管是传统工艺还是新式设备,能让更多人喝到昌都的好茶才是正经事。"
黄昏时分两家机构不约而同歇下来喝茶,紫砂壶与玻璃茶海相隔不到十米。工作室的藏族姑娘突然端着一壶陈年普洱走到工作坊那边,几个正在讨论发酵数据的年轻人先是一愣,随后欢快地拿出自己研发的藏茶调味曲奇。茶香混着饼干香飘满街道,这场景让人突然觉得,或许茶文化的传承本该如此——就像昌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里那幅字画写的:"茶汤不分新旧,入喉皆是春秋"。
临走时罗布次仁往我兜里塞了包参赛茶样,深褐色的茶叶里混着几根红棕茶梗。他说这是丁青县老茶农的坚持:"非要留些茶梗在里头,说这样茶汤才有骨力。"牛皮纸袋在晚风里散着草木香,我想明日的海选现场,那些即将在沸水里重新绽放的茶叶,或许正藏着昌都茶文化最鲜活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