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林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火车站后街的小胡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2:40:35 来源:原创内容

记忆里的站台与巷口

每次提起海林火车站,我脑子里先蹦跶出来的,倒不是那栋方正正的站房,而是它背后那条不起眼的小巷子。你得绕过熙熙攘攘的出站口,沿着墙根往右走,大概百来步吧,那个岔口就悄没声儿地露出来了。

巷子是真窄,并排走两个人都有点挤。脚下的石板路磨得发亮,缝隙里长着毛茸茸的青苔,下雨天可得留神,滑着呢。两边的墙皮斑斑驳驳,露出里头深浅不一的砖色,像老人在晒太阳时挽起袖管露出的胳膊。偶尔有自行车叮铃铃地穿过,骑车的人得扯着嗓子喊“借过借过”,那声音在窄巷里能荡出回音来。

巷口王大爷的修车摊,算是这儿的地标了。他那辆二八大杠永远靠在墙边,车座上搭着条看不出本色的毛巾。有人来补胎,他就推推老花镜,慢悠悠地说:“急啥,坐下喝口茶。”他那只虎纹猫蜷在工具箱上打盹,尾巴尖儿有一下没一下地晃着。

再往里走几步,能闻到李阿姨家厨房飘出的酱油香。她那个小窗口卖茶叶蛋和豆腐脑,铝锅盖被蒸气顶得噗噗响。有次我赶早班车,看她正往锅里搁八角,顺口问了句:“阿姨这卤汁用多少年啦?”她掀开另一口锅给我看:“这老汤啊,比我孙子岁数都大。”锅沿结着厚厚的油垢,亮晶晶的像琥珀。

要说这海林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最热闹的时候,还得数黄昏。放学的小孩举着糖葫芦追跑,菜贩子蹲在路边整理最后几把青菜,下班的工人拎着安全帽慢悠悠往家晃。有个卖糖炒栗子的叁轮车总是卡在电线杆旁边,那个小喇叭反复放着“栗子——热乎的——”,电池大概不太行了,声音拖得又哑又长。

窗台与灯火

巷子两旁的窗户特别有意思。二楼那家爱养花,塑料泡沫箱里种着小葱和薄荷,红盆里的月季开得泼泼洒洒。叁楼窗户总挂着淡蓝色窗帘,傍晚亮灯时能看见个身影在厨房忙活。有回那家小孩的风筝挂树上了,踩着我肩膀才够下来,后来他家包饺子总给我留一碗。

去年冬天特别冷,巷口公用水管冻住了。王大爷从修车摊底下掏出旧棉被,大家七手八脚给水管裹上。李阿姨提来热水壶慢慢浇,蒸气糊了满脸。后来不知谁说了句“这不成冰雕了么”,所有人都笑起来,那白乎乎的热气在路灯下拧成一团,好久都没散。

其实火车站后街的小胡同现在看着旧,当年可是时髦地方。住叁楼的赵奶奶说,八十年代这儿还叫“新民街”,姑娘们穿着的确良裙子从巷子走过,辫梢扫过墙面会留下淡淡的香胰子味。现在墙根停满了电动车,只有墙角那个刻着“1983”的界石还记着从前。

今年开春听说要改造,王大爷的修车摊挪到了街对面。李阿姨的窗口还开着,但添了扫码点单。巷子深处的老槐树倒是没变,开花的季节依然落满地的细碎白花。上周路过时看见几个年轻人举着手机拍巷口,说这儿有“烟火气”。他们可能不知道,这条海林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最金贵的,从来不是能入镜的景致,而是那些嵌在生活缝里的,热乎乎的人情味。

昨儿下小雨,我又拐进巷子。石板路被雨水沁成深灰色,墙头那支野蔷薇反倒更艳了。二楼窗台新添了绿萝,叁楼的蓝窗帘换成了米黄。电线杆上贴着的寻猫启事被雨打湿了角,那猫的照片看着眼熟——可不就是王大爷家那只虎纹猫么,估计又去哪家蹭鱼头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