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城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,凤城百米内附近的人上门
这几天我手机总是收到各种推送,有个词儿反复出现——凤城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。说实在的,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,我还以为是外卖跑腿服务呢。直到隔壁张阿姨在菜市场拉住我,神神秘秘地说她家水管坏了,在手机里点了几下,不到十分钟就有人敲门来修。
张阿姨边挑西红柿边说:“现在的年轻人真会琢磨,这凤城百米内附近的人上门可真方便。”她手上沾着泥,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。我在旁边琢磨着,这和我们小时候满大街找修理铺的日子真不一样了。
从陌生到熟悉的变化
记得前两年,要想找个修理工得翻半天牛皮癣广告,打电话还要讨价还价。现在倒好,打开手机就能看见附近有哪些师傅闲着。这种凤城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的服务,好像把整个社区都装进了手机里。
上周我家空调不制冷了,试了试这个服务。下单后看着地图上那个小点越来越近,感觉挺新奇。师傅提着工具包站在门口时,我看了眼时间,才过了八分钟。他边修边聊天,说他就住在隔壁小区,平时靠这个平台接单,比守店铺强多了。
修完空调,师傅还顺手检查了外机支架。他说这条街的老楼房安装空调的位置都差不多,经常遇到类似问题。这种对周边环境的熟悉,确实让人放心。
现在连楼下便利店老板都在用这个,他说进货搬运时叫个附近的帮手,比雇长期工人划算。这种凤城百米内附近的人上门的模式,好像慢慢改变了我们找帮手的习惯。
不过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个适应过程。刚开始那会儿,我媳妇总担心安全问题,每次都要从猫眼里看好久才开门。后来发现这些师傅都有平台认证,心里就踏实多了。现在她偶尔还会和上门送件的阿姨聊上几句,顺便打听哪家超市在打折。
这种服务最让人舒心的是那种邻里感。上次来修电脑的小伙子,居然是我同学的表弟。边修电脑边聊起共同认识的人,这种感觉,和在陌生城市叫来的维修工完全不一样。
黄昏时分,我常看见穿着平台工装的人在小区里穿梭。有的提着工具箱,有的抱着文件袋,都行色匆匆却又目标明确。这个城市好像因为这种服务变得更小了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似乎真的缩短到了一百米。
或许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另一种温度吧。不需要太多言语,不需要复杂流程,就像在小区里遇到老邻居那么自然。有时候我在想,要是早几年有这样的服务,那年我妈独自在家时热水器坏了,她就不必等到我下班才解决了。
现在连我家孩子都习惯了,上次他玩具车坏了,居然说:“爸爸,我们叫个附近的人来修吧。”听得我哭笑不得。这种服务正在悄然改变下一代的生活方式,让他们觉得求助身边的人是很自然的事。
夜幕降临,窗外偶尔闪过提着工具箱的身影。这个城市还在运转,在百米与百米之间,在需要与被需要之间。明天,或许又会有新的故事在凤城的大街小巷里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