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门同城饮茶,江门品茗同好会
周末早晨翻朋友圈,看到老陈发了张茶楼点心图,配文"得闲饮茶"。蒸笼里虾饺晶莹剔透,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那股鲜香。我顺手点了个赞,没想到他立刻发来消息:"我们在江门同城饮茶群约了明早九点,要不要一起来?"
说来也巧,搬到江门这些年,总听说本地人把饮茶当成日常生活,却始终没找到合适的茶友。老陈说的这个江门品茗同好会,倒是头回听说。第二天我按导航找到茶楼时,七八个人正围坐一桌,桌中央的普洱茶冒着袅袅热气。
一盅两件里的生活哲学
穿唐装的李老师是茶会常客,他边烫茶杯边说:"我们这辈人饮茶,讲究的是慢。你看年轻人总抱怨生活节奏快,但在茶楼坐两小时,手机都不看,时间不就慢下来了?"他翻转茶杯的动作行云流水,青花瓷杯碰撞发出清脆声响。坐在对面的宝妈小林接话:"可不是嘛,我每周末都把娃交给老公,来这儿偷闲两小时。与其说是来喝茶,不如说是给生活按个暂停键。"
穿着校服的高中生小赵让人意外。他熟练地给在座各位斟茶,笑道:"别看我年纪小,跟着爷爷饮茶都十年了。同学约网吧,我约茶楼,在这写作业效率特别高。"他手机里存着各类茶叶的冲泡水温表,说起单枞和铁观音的区别头头是道。
蒸笼陆续上桌,叉烧包松软香甜,肠粉滑嫩爽口。老陈说这家店做了叁十年,肠粉浆还是每天现磨的。看着桌上谈笑风生的茶友,忽然理解为什么江门同城饮茶能成为传统——这哪是在喝茶,分明是在用热气腾腾的方式连接彼此的生活。
茶香里的城市记忆
李老师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茶楼趣事:"那时候没有手机预约,熟客都让服务员留位。服务员记性特别好,谁爱坐哪个位置,常点什么点心,都门儿清。"他抿了口陈年普洱,眼神悠远,"现在很多老茶楼重新装修,但那份人情味没变。老板见到老街坊,还是会主动端上他们最爱的茶。"
茶会组织者阿峰补充道,他们这个江门品茗同好会最初就是几个老街坊发起的。从最开始五六人,到现在两百多会员,每周组织的茶聚都能坐满叁桌。"有新会员说,参加几次茶会,认识的街坊比住小区十年认识的还多。"
正聊着,服务员推来点心车。戴着白帽的老师傅掀开蒸笼,水晶虾饺像胖嘟嘟的元宝。小林教我怎么分辨虾饺好坏:"皮要薄得透馅,褶子最少十二道,喏,这样才算合格。"她夹起的虾饺在灯光下确实晶莹剔透,隐约可见粉嫩虾仁。
窗外榕树下,几位老人正慢悠悠下象棋。茶楼里的喧闹声、点心车的轮子声、茶杯碰撞声,所有这些声音交织成这座城市清晨最熟悉的旋律。我想起刚来时房东说的话:"想了解江门,先去饮早茶。"现在总算明白这句话的深意。
临走时,阿峰在群里发了下周末茶聚的通知。老陈约好下次要带他收藏的凤凰单枞来分享。走出茶楼,衣服上还沾着淡淡茶香,这味道仿佛在说:生活再忙,也别忘了留段时间给一盅两件,留给那些愿意陪你慢慢喝茶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