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宾500块钱叁个小时,宾客叁小时五百元
这事说起来挺有意思的。前两天跟朋友聊天,他突然问我:“你说现在这市场行情,找个专业嘉宾过来撑场面,叁个小时给五百块算贵还是便宜?”我当时就愣住了,这问题还真不好回答。
其实这“来宾500块钱叁个小时”的情况,现在挺常见的。我认识个搞活动策划的李经理,他们公司经常要找各种嘉宾。有的是行业专家,有的是网红达人,还有的是能说会道的主持人。价格嘛,确实参差不齐。有的知名专家开口就要好几千,但如果是普通场合,五百块叁个小时的情况还真不少见。
记得有一次参加个小型的分享会,台上的嘉宾讲得特别投入。中场休息时我凑过去闲聊,顺口问了句报酬的事。他笑着摆手:“就是帮朋友个忙,叁个小时五百块,就是个辛苦费。”这话让我琢磨了好久。你说这五百块,到底是值还是不值?
市场行情这事儿
说实话,现在这种“宾客叁小时五百元”的价位,在二叁线城市还挺普遍的。不是所有活动都需要大牌嘉宾,有时候就是需要个能镇得住场子的人。比如社区搞个文艺汇演,公司办个内部培训,或者小店开业请人来暖场。
我有个表姐在婚庆公司工作,她说现在很多新人预算有限,请司仪就照着这个标准来。既要能说会道,又不能太贵。五百块叁个小时,刚好在大家的心理价位上。要是再贵点,新人可能就心疼了;再便宜点,又怕请不到像样的人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价钱也得看具体情况。要是遇到节假日,或者对方特别抢手,那价格就得往上走了。但平心而论,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,能拿到这个价位的活,其实也算不错了。
有时候我在想,这“来宾500块钱叁个小时”背后,反映的其实是现在服务业的一个现状。大家既要质量,又看重性价比。就像我们去理发,几十块的理发师和几百块的设计师,差别肯定有,但未必人人都需要那么专业的服务。
前几天路过一个商场,正好看到他们在办促销活动。台上的嘉宾卖力地跟观众互动,气氛搞得特别热闹。我心想,这不就是典型的“宾客叁小时五百元”的案例吗?既达到了宣传效果,又控制住了成本。
其实换个角度想想,这种定价也挺合理的。叁个小时说长不长,说短也不短。既要提前准备,又要现场发挥,还得负责调动气氛。五百块的报酬,算下来时薪一百多,比很多白领的工资都高了。
不过这话又说回来,价格归价格,关键还得看值不值。我见过拿五百块却敷衍了事的,也遇到过特别认真负责的。说到底,这行当靠的是口碑。要是每次都尽心尽力,慢慢地价格自然就上去了。
现在很多自由职业者都接这样的活。有时候一周接两叁个场子,收入也挺可观。重点是时间自由,不用朝九晚五地坐班。而且每次见到不同的人,经历不同的事,比上班有意思多了。
当然啦,这种工作也有难处。比如收入不稳定,有时候这个月活儿多,下个月可能就闲着了。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,上周就听说有个嘉宾到了现场,发现主办方临时改了流程,只能硬着头皮上。
要说这行的门道,还真不少。比如怎么跟主办方沟通,怎么把握现场节奏,怎么应对突发状况,都是学问。光会说话还不够,还得会看场合,懂得随机应变。
我认识个小伙子,专门做这类兼职,现在都快成专业户了。他说最重要的就是真诚,别光冲着那五百块钱去。要把每次出场都当成展现自己的机会,慢慢地找上门的人就多了。
说起来,这个价位确实挺微妙的。对主办方来说,既不能期望太高,觉得五百块能请来多厉害的人物;但对嘉宾来说,也不能因为报酬不高就敷衍了事。这中间的平衡,全靠双方的互相理解。
现在越来越觉得,这种“来宾500块钱叁个小时”的服务,其实就是市场经济最直观的体现。价格由供需决定,质量由市场检验。能找到这个价位的活,说明市场确实存在这样的需求。
要是你也在考虑做这类兼职,我的建议是:先把第一次做好。不管报酬多少,认真对待每次机会。名声传出去了,后面的路自然就好走了。毕竟在这个圈子里,口碑比什么都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