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喝茶上课群,敦煌茶香研习社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6:38:48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在朋友圈看到"敦煌喝茶上课群"的招募,我盯着手机屏幕愣了半晌。喝茶就喝茶,上课就上课,这俩搭在一起能捣鼓出什么名堂?带着七分好奇叁分怀疑,我扫码进了群。

群主是个地道的敦煌姑娘,说话带着西北人特有的爽利劲儿。她发来段语音:"咱们这个敦煌茶香研习社啊,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。就是边喝着叁炮台,边聊聊敦煌那些事儿。"

当盖碗茶遇见飞天壁画

第一次线下活动选在个老茶馆,八仙桌长条凳,每人都捧着个鎏金盖碗。李老师是退休的莫高窟讲解员,他抿了口枣茶说:"你们看这茶汤,像不像鸣沙山的落日?"

这话头一起可就收不住了。从敦煌墓葬出土的茶叶渣,讲到丝路上的茶马互市;从壁画里供养人手中的茶具,说到当年驼队歇脚时煮茶的情景。有个大姐突然拍腿:"敢情这敦煌茶香研习社,是把历史泡在茶里喝了!"

说来也怪,平日里读不进去的敦煌文献,配上这满屋茶香,竟都活泛起来。那些躺在书里的文字,变成了解渴的甘露,顺着喉咙暖暖地下到肚里,再慢慢从记忆深处泛上来。

茶汤里的文化密码

第二次活动正赶上沙尘天。窗外黄蒙蒙的,馆里却茶烟袅袅。这次讲经变画里的饮食文化,王教授带来些唐代茶饼的复原品。

"别看现在都泡散茶,唐宋那会儿可是要把茶饼烤香碾碎,再加盐调味呢。"他边说边演示,满屋子顿时弥漫起焦香。尝了口咸茶,旁边的小伙子直咧嘴:"这味道...得适应适应。"

其实咱们这个敦煌喝茶上课群最妙的,就是让文化变得可亲可感。壁画上那些模糊的宴饮场面,突然就有了温度和气味的维度。有人问为什么选在茶馆上课,群主笑道:"茶香能通神呐!你们没发现闻着茶香听故事,记得特别牢?"

确实如此。现在每次路过茶馆,闻到熟悉的枣香,脑子里就会自动播放起那些敦煌往事。这种学习不像上课,倒像是给记忆做了个香薰厂笔础。

最近群里在筹备"敦煌夜话"活动,打算在月牙泉边办场茶会。虽然具体方案还没定,但光想想就让人期待——晚风,茶烟,星光,还有那些被茶水温养过的敦煌故事。或许这就是敦煌茶香研习社最动人的地方,它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像茶汤一样,可以慢慢品味,细细回味。

昨天新来的成员在群里问,要不要带笔记本。老成员们纷纷现身说法:"带着嘴来喝茶就行""记住多少算多少"。确实,在这里学习从来不是任务,而是像茶香般自然渗透的过程。那些对于敦煌的记忆碎片,早晚会在某个喝茶的瞬间,突然拼凑出完整的故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