汾阳海选场子,汾阳现场选拔活动
汾阳这地方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,可最近街坊邻居聊得最热闹的,还得数那个汾阳海选场子。这事儿挺新鲜,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石头,涟漪一圈圈荡开。
要说这汾阳现场选拔活动到底有啥特别的?它不像电视上那些隔着屏幕的选秀,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咱们身边。场地就设在老城区的工人文化宫,红砖外墙带着年代感,里头却热闹得像开了锅。那天路过,好家伙,门口排的长队拐了两个弯,有穿着练功服压腿的小姑娘,还有抱着吉他自弹自唱的小伙子。
你可能会琢磨,这么个县级市搞海选能掀起多大水花?可偏偏就火了。隔壁张阿姨家闺女报了名,天天在家练《汾河水边》,她妈逢人就说:“咱不图拿名次,就让孩子见见世面。”这话实在,很多家长都这么想。毕竟在家门口就能参与,比跑去省城方便多了。
活动现场更有意思。评委席上坐着几位本地文艺界的老人儿,也有从省城请来的年轻导演。有个扎马尾辫的姑娘唱本地民歌,声音清亮亮地穿透大厅,评委跟着节奏轻轻点头;还有个中学生表演快板,把汾阳特产核桃编进了词里,逗得全场直乐。
这场选拔带来的变化
最让人感触的是,这个汾阳海选场子不知不觉把大伙儿的关系拉近了。以前楼下广场舞大妈和玩滑板的年轻人各玩各的,现在倒好,年轻人帮大妈们编排新潮的舞蹈动作,大妈们给年轻人支招舞台上的眼神表情。文化宫门卫老李头跟我说:“在这儿守了二十年,头回见这么热闹,像过年。”
说来也怪,自从有了这个汾阳现场选拔活动,晚上街上散步的人都多了。大家碰面不再只是点头笑笑,而是停下来聊几句:“今天你去看了没?”“那个拉二胡的挺厉害啊!”连路口修鞋的王师傅都能在闲聊时说出两句专业点评,说是年轻时在文工团待过。
可能有人会觉得,这些选手水平参差不齐,确实,有的调都跑到汾阳城外了。但那份认真劲儿真没得说。后台候场的小姑娘们互相整理衣领,小伙子们反复检查乐器音准。这种质朴的投入,比任何精心包装的演出都打动人心。
如今这活动已经成了汾阳人茶余饭后的话题。小卖部老板在柜台旁贴了海报,菜市场卖豆腐的大娘都能说出几个选手的名字。这种接地气的文艺活动,比多少场高大上的演出都来得亲切。它就像冬天里的一炉火,把大家都吸引到一块儿,暖烘烘的。
文化宫里的灯光每晚都亮到很晚,歌声、乐器声、掌声飘出窗外,融入小城的夜色里。这不只是场比赛,更像是一场持续进行的民间文艺聚会,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主角,让这座小城的故事有了新的讲述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