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波学院外援女,宁波高校外籍女队员
这几天刷朋友圈,总能看到隔壁宁波学院的学生在讨论一个话题——他们学校的女篮来了位新成员,是个金发碧眼的姑娘。这事儿在校园里可算个新鲜话题,就连食堂打饭的阿姨都会多问两句:“那个外国丫头,吃得惯咱们的糖醋排骨不?”
说起来,这位被称为“宁波学院外援女”的姑娘叫索菲亚,来自西班牙。第一次在球场见到她时,不少人都愣住了。一米八的个头,扎着利落的马尾,运球过人那叫一个干脆。但更让人意外的是,每次训练结束,她都会用带着口音的中文认真地说“谢谢指教”。
球场上的默契不需要翻译
其实刚开始,球队磨合得并不顺利。有次训练,队长比划了半天战术,索菲亚还是站错了位置。场面一度有些尴尬,直到队里最矮的小个子后卫突然蹦出句英语:“She means you should stand here!” 说完自己先笑了,索菲亚也跟着笑,那双蓝眼睛弯成了月牙。
你说怪不怪?就从那次之后,队员们的交流方式彻底变了。手机里的翻译软件用得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手势、表情,还有画得歪歪扭扭的战术图。有时候一个眼神,大家就知道该怎么跑位。这种默契,可不是光靠语言就能练出来的。
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上个月那场友谊赛。比分咬得很紧,最后十秒钟,索菲亚在叁分线外接到球,却突然把球传给了被防守盯死的队长。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,只有队长稳稳投进了那个两分球。后来才知道,这是她们训练时偷偷练的新战术——声东击西。
校园里的文化使者
不过啊,这位宁波高校外籍女队员的故事不止在球场上。选修课上,她会带着自己做的西班牙海鲜饭便当,分给好奇的同学尝鲜。虽然有人被藏红花的味道呛得直咳嗽,但她总是耐心解释:“在我家乡,这是过节时才吃的大菜呢。”
慢慢地,索菲亚成了校园里的小名人。图书馆的管理员阿姨教会了她用支付宝借书,她则教阿姨怎么分辨正宗的西班牙火腿。这种你来我往的交流,让原本遥不可及的文化距离,突然变得触手可及。
记得有次在咖啡馆遇见她,她正对着笔记本发愁。凑近一看,原来是在写汉字作业。“‘篮球’的‘篮’字太难写了,”她挠着头抱怨,“比突破两人防守还难。”这话把周围同学都逗乐了。但说归说,她还是认认真真地在作业本上写了整整一页。
现在走在校园里,经常能看到她和队友们勾肩搭背地去上课,中文说得越来越溜,偶尔还会蹦出几句地道的宁波话。那个曾经被大家远远观望的“外援”,不知不觉已经成了这个集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有时候我在想,也许真正的交流就是这样——不需要太多大道理,就在一次次传球、一顿顿午餐、一个个汉字里自然发生。就像索菲亚常说的那句口头禅:“在球场上,我们都流着同样颜色的汗水。”这话简单,却让人忍不住琢磨好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