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泉晚上哪有站小巷的,福泉夜晚站巷何处寻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6:24:49 来源:原创内容

福泉晚上哪有站小巷的?这个问题突然从老陈的微信窗口弹出来,我盯着手机屏幕愣了神。

老陈是我在省城认识的朋友,这次来福泉出差,晚上想找个地方走走。他大概觉得我是本地人,其实我也只在这座小城住了叁年。站小巷——这名字真有意思,既像公交站台又像某条隐匿的街巷。我翻遍手机地图,搜索结果都是些毫不相干的地址。

小巷夜行记

既然找不到确切位置,我索性约老陈在古城门见面。八点的福泉刚褪去暑气,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。我们沿着青石板路漫无目的地走,路过几家还开着门的土特产店,老板娘坐在躺椅上摇着蒲扇。转过街角,眼前突然出现一条窄巷,巷口歪歪扭扭挂着手写牌子"站小巷"。

"这不就是你要找的站小巷吗?"我指着牌子笑起来。老陈凑近看了看:"还真是,不过这地方地图上可没有。"

巷子很窄,刚好容两人并肩。两侧的老房子露出斑驳的木质纹理,窗台上摆着几盆夜来香。偶尔有摩托车经过,我们得侧身贴在墙边。头顶是交错纵横的电线,把夜空分割成不规则的几何图形。

深夜食堂

走到巷子中段,香味先飘了过来。是个支在居民楼下的炒粉摊,两口铁锅正冒着热气。老板娘看见我们,用本地话招呼:"两位吃点哪样?"我们挑了个靠墙的小方桌坐下。

等炒粉的工夫,老板娘和我们闲聊。她说这条巷子叫站小巷,是因为早年这里真有个马车驿站。现在驿站早没了,名字却留了下来。"你们外地人当然找不到咯,"她翻动着锅里的米粉,"这条巷子啊,只有晚上才热闹。"

正说着,几个刚下晚班的年轻人熟门熟路地坐下来。不用看菜单,直接报出菜名。老板娘边炒粉边和他们唠家常,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,哪家店铺要转让了。铁锅与铲子的碰撞声,成了这条巷子最生动的背景音。

炒粉端上来,锅气扑面而来。老陈吃得额头冒汗,连连说比大酒店的味道好。我忽然想起他最初的问题——福泉夜晚站巷何处寻?现在倒觉得,答案或许不在某个具体坐标里。

市井温度

再往深处走,巷子渐渐宽阔。有个老爷爷在门前拉二胡,琴声在夜色里飘飘摇摇。几个孩子追逐打闹,跑过我们身边时带起一阵风。转角处的水果摊还亮着灯,老板正在整理最后几串葡萄。

老陈在一个旧书摊前停下脚步。摊主是位戴老花镜的大爷,他说这些书都是自己收藏的,晚上没事就摆出来看看。我们翻到一本八十年代的福泉县志,泛黄的书页上居然真有对于站小巷的记载:"驿道旁侧巷,商贾歇脚处..."

这时有个中年人来买烟,和书摊大爷聊起明天的天气。他们的对话平常得很,却让人想起小时候住在奶奶家的日子。那种左邻右舍都认识的亲近感,在大城市里已经很少见了。

夜渐渐深了,我们顺着原路返回。炒粉摊还在营业,只是客人换成了夜归的出租车司机。巷口的麻将馆传来洗牌声,叮叮当当像雨打芭蕉。

送老陈回酒店时,他说今晚找站小巷的经历比去景点有意思多了。我望着车窗外流动的灯火,想起炒粉摊老板娘说的话。这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巷,白天普普通通,到了晚上却像换了个模样。它们不需要被写在旅游指南上,就这样安静地活在当地人的日子里。

手机突然震动,是老陈发来的消息:"下次来福泉,还去站小巷。"我笑了笑,回复道:"福泉晚上哪有站小巷的,得看你遇见的是哪一条。"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