偃师学生品茶上课,茶香课堂学习体验
推开教室门,一股淡雅的茶香扑面而来。等等,这确定是教室不是茶室?看着同学们人手一套茶具,我才想起这周开始,我们学校真的把品茶课排进了课表。
讲台上,李老师正在温杯烫盏。她不像在讲课,倒像招呼老朋友般自然:“都愣着干嘛?坐下先闻闻茶香。今天泡的是信阳毛尖,咱们偃师离信阳不远,这味道应该不陌生。”
当玻璃杯遇上青春
同桌小声嘀咕:“品茶不是老人家的事吗?”这话被李老师听见了,她笑着往我们这边看了一眼:“谁说年轻人就不能懂茶?你们平时喝奶茶、喝可乐,今天试试老祖宗传下来的饮品,说不定有惊喜。”
热水注入玻璃杯,茶叶慢慢舒展,像睡醒的精灵在跳舞。我第一次发现,原来茶叶复活的过程这么美。教室特别安静,只有水声和偶尔的鸟鸣——大家都被这画面吸引住了。
端起茶杯,我先闻了闻。嗯,和奶茶那种甜腻的香完全不同,是那种带着青草气息的清新。小心抿一口,刚开始有点苦,但回味却是甘甜的。这种先苦后甜的感觉,莫名让人想起做数学题——解不出来时头疼,一旦解出来,那份成就感真是爽快。
李老师说,这就是生活的滋味。看来,这杯茶里装的不仅是茶水,还有人生道理。
茶香里的文化密码
接下来的课更有意思。我们学到了茶叶的分类,原来除了绿茶,还有红茶、白茶、乌龙茶……每种茶的制作工艺都不同,发酵程度决定了它们的性格。就像我们班同学,有人活泼如绿茶,有人沉稳如普洱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,看似简单的倒茶也有那么多讲究。手势要轻柔,茶水七分满,端茶要用双手——这些细节里,藏着对他人的尊重。我突然明白,这堂品茶课教的不只是喝茶,更是待人接物的道理。
学校为什么要开这样的课呢?后来听校长说,现在年轻人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,学校希望用这种轻松的方式,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根。确实,捧着这杯茶,我好像触摸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共同分享的味道。
隔壁班的朋友听说我们在上品茶课,都好奇来打听。我告诉他们:“比打游戏有意思多了!”这不是开玩笑,当你静下心来品味一杯茶,那种宁静和满足感,是屏幕给不了的。
这堂特别的茶香课堂学习体验,让我们在忙碌的学业中找到了一个让自己慢下来的理由。原来,传统文化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,它可以这么生动,这么贴近生活。下次回家,我打算给爸妈泡杯茶,让他们也尝尝我亲手泡的“学生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