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山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,学生辅导一小时50元邀约
白山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
楼下便利店的张姐昨天拉着我唠嗑,说最近小区家长群里都在传一件事——有个白山初中生挂出“一小时50元约小孩”的招牌,专门帮邻居照看放学没人管的孩子。她边说边划拉着手机屏幕给我看聊天记录:“你说现在这些孩子脑子怎么长的?我儿子放学就知道打游戏,人家都能想到挣钱门路了。”
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,群里确实热闹。有个家长发了段视频:穿校服的少年正蹲在花坛边,手把手教扎马尾辫的小女孩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家。阳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,少年说话时额角还挂着汗珠。底下有家长评论:“我家娃跟他写作业后,数学题正确率真上去了,比补习班管用。”
这事让我想起上个月在社区中心看到的场景。周末的亲子阅览室里,几个半大的孩子围坐在那个初中生身边,他拿着绘本边讲边比划。有个特别调皮的小男孩,平时坐不住叁分钟,那天居然安安静静听了四十分钟故事。孩子奶奶后来逢人就夸:“小老师有办法,说要是认真听完故事,就教他用树叶吹口哨。”
其实刚开始听说学生辅导一小时50元邀约时,不少人都犯嘀咕。隔壁楼的王阿姨坦言:“当初觉得小孩子胡闹,现在倒好,我孙女每周叁都惦记着要去补课。”她家孙女以前见数学就头疼,现在居然会主动拿着作业本去“小老师”家串门。有回我路过窗边,听见屋里传来笑声,那孩子正用扑克牌教孩子们记乘法口诀。
现在每天下午四点半,总能看到穿蓝色校服的少年站在社区滑梯旁等学生。他书包侧兜插着自制的姓名牌,随风轻轻晃动。孩子们见到他就扑过去,七嘴八舌汇报今天得了多少朵小红花。有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每次都落在最后,腼腆地拽他衣角:“哥哥,我今天把课文背熟了。”
这些画面让人想起我们小时候。那会儿街坊邻里都认识,谁家大人下班晚,孩子自然就蹲在邻居家门槛上写作业。现在水泥墙把大家隔开了,反而需要孩子们用这种方式重新连接起来。超市收货的老陈有次看见“小老师”带着叁个孩子来买零食,孩子们认真计算着找零钱,老陈笑呵呵地说:“这比做应用题生动多了。”
当然也有人问过那孩子干嘛要做这个。他挠着头说最开始就想赚点买书钱,后来发现教别人时自己学得更明白。特别是当二年级的莉莉终于会列竖式,兴奋地举着作业本满院子跑时,他忽然觉得比考试得满分还高兴。这话让我想起他教孩子们用橡皮泥捏几何图形的事,那些正方体、圆锥体摆满窗台,成了小区里别致的风景。
最近发现社区公告栏多了张手绘海报,画着太阳下许多小手拉成大圆圈。听说是孩子们自发组织的学习小组,每周五在老年活动室写作业。管理员赵伯伯特意腾出最亮的房间,还把自己珍藏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搬出来。他说看着孩子们头碰头讨论问题的样子,好像回到了当年在村口槐树下听先生讲课的时光。
黄昏时分常能遇见祖孙叁代同行的画面:爷爷奶奶牵着孙辈,孩子嘴里念叨着“小老师说雨后蜗牛会出来”。那些曾经陌生的邻里关系,正被这些细碎的生活场景悄悄缝合。或许教育的本质就是这样,不一定要在明亮的教室,有时就在花坛边、石阶上,在某个愿意蹲下来倾听的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