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大连池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窄巷深处150的温情
那天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巷口,把青石板路晒得暖烘烘的。我蹲在巷子尽头的老槐树下,看蚂蚁搬家看得入神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吱呀的开门声。
回头望去,李奶奶正颤巍巍地搬着小板凳坐到门槛外。她手里攥着个褪色的红布袋,从里头掏出一把花生米,慢悠悠地剥着。这时王爷爷提着菜篮子从巷口回来,很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的花生,把自己刚买的豆腐脑递过去。“加了两勺糖,”他说,“知道你爱吃甜的。”
窄巷里的日常
这条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个人并肩走,晾衣绳在头顶交错,挂着的衣裳随风轻轻晃着。住在巷子里的人家,谁家今天炒什么菜,隔壁闻着味儿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。李奶奶和王爷爷就住在对着门的两间老屋里,一个门牌150,一个门牌152。
“那时候啊,”隔壁开小卖部的张嫂有一回和我闲聊,“他俩刚搬来时可把大伙儿惊着了。”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,两个叁十多岁的男女,各自带着个半大孩子,租下了这对门的两间屋。在那个年代,这实在是件需要勇气的事。
巷子里的老邻居们还记得,王爷爷总是在清晨五点起床,先去菜市场买最新鲜的菜,然后轻轻放在李奶奶门口。李奶奶则会在他出门做工时,悄悄把他晾在院里的衣服收进来迭好。他们从没当着人面牵过手,可那份默契,巷子里谁都看得懂。
他们的爱情就像这五大连池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不张扬,却细水长流。有回李奶奶生病住院,王爷爷每天跑叁趟医院送饭,巷子里的邻居看见他半夜还坐在医院长廊里打盹,手里紧紧攥着保温桶。
那个红布袋
李奶奶那个红布袋我见过很多次,边角都磨得起毛了,可她总带在身边。直到去年春天,她才跟我说起这布袋的来历。
那是他们搬来这条巷子的第二年,王爷爷要去外地做叁个月工。临走前,他塞给李奶奶这个红布袋,里头装着够买叁个月米面的钱。李奶奶捏着布袋,站在巷口看他走远,心里空落落的。
结果才过了一个月,王爷爷就回来了。原来他在工地上摔伤了胳膊,包工头给了点医药费就把他打发了。李奶奶看见他吊着绷带站在门口,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。她翻出红布袋里省下的钱,全拿去给他抓药。
“那会儿难啊,”李奶奶眯着眼睛回忆,“两家的孩子都要吃饭,上学。可再难,知道对门有这么个人在,心里就踏实。”
这种窄巷深处150的温情,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,而是融进了柴米油盐里的牵挂。他们的感情就像巷子里的老墙,经年累月,风雨冲刷,反而越来越坚实。
如今孩子们都成家搬走了,劝他们搬到一起住,两人却总是笑笑不说话。王爷爷说:“这样挺好,每天早上推开门就能看见她,晚上睡觉前还能说声明天见。”
巷子要拆迁的消息传了两年,大家都说这回怕是真要动了。李奶奶和王爷爷还是老样子,一个剥花生,一个买豆腐脑,仿佛外面的世界怎么变,都打扰不到这条小巷子里的时光。
昨天下雨,我撑伞路过巷口,看见王爷爷举着伞站在李奶奶门口等她。李奶奶慢慢锁好门,接过他递来的伞,两个人一前一后走出巷子。雨滴顺着伞骨滑落,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。
我忽然明白了,有些感情不需要住在一起证明什么。就像这对门的两间老屋,隔着窄窄的过道,守望了四十年。这份五大连池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早已把整条巷子都变成了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