邢台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这两天,邢台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情在我们这儿传开了。刚听说时,我正喝着水,差点没呛着——八百块?就打个电话?这孩子家里有矿还是怎么回事?
仔细一打听,才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。这孩子叫小磊,是我们隔壁班的。他爸妈常年在外地打工,平时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。那通天价电话,是打给他妈妈的。
一通不寻常的电话
小磊的班主任李老师告诉我,那天小磊来办公室找他,眼睛红红的,说想预支下个月的伙食费。“我当时还挺生气,以为他要拿钱去买游戏皮肤。”李老师说这话时,语气里还带着点愧疚。
结果你猜怎么着?小磊拿着这八百块钱,跑到学校门口的移动营业厅,充了话费,然后就在路边找了个安静的地方,跟他妈妈打了整整叁个小时的电话。
“妈,我给你讲讲我们班篮球赛的事吧。”“我们数学老师今天穿了个特别好笑的花衬衫。”“奶奶做的红烧肉可好吃了,就是没你做的那种味道。”——这些都是后来小磊妈妈在电话里跟李老师说的,她说儿子在电话那头絮絮叨叨说了好多琐碎的事,就像要把这半年没说的话都补上。
说实话,听到这儿,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。咱们平时随便就能跟爸妈说句话,可对小磊这样的孩子来说,能跟父母好好聊个天,居然成了要花大价钱才能实现的奢侈事。
电话背后的故事
这事儿传开后,有人觉得小磊太不懂事,八百块够他爷爷奶奶买多少菜啊。但更多人,包括我在内,开始想: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初中生愿意花这么多钱,就为了跟妈妈说说话?
小磊后来在周记里写了这么一段话:“我知道八百块很多,够买四十本练习册,或者给我爷爷奶奶买两件新衣服。但是妈妈在电话里笑的时候,我觉得这钱花得值。她已经半年没回家了。”
这话让语文老师看了直抹眼泪。是啊,大人们总在算经济账,可孩子们心里算的是感情账。
其实这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的事件,暴露了不少留守家庭面临的困境。父母在外拼命赚钱,就是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,可孩子最需要的,反而是简单的陪伴。
我们学校像小磊这样的孩子还有二十多个。他们平时看着跟别的同学没两样,但一到开家长会,或者节假日,那种落寞就藏不住了。
改变正在发生
这事出了之后,学校倒是行动挺快。现在每周叁晚上,微机室专门开放给留守学生,可以用学校的网络跟父母视频通话,完全免费。
小磊的妈妈也专门从外地回来了趟。她在班里跟其他家长说:“我们在外面再苦再累都觉得值得,就是怕孩子觉得孤单。以后我一定每周都跟孩子视频,不能再让他觉得想跟妈妈说句话都得花钱。”
说来也怪,自从有了这个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的故事,我们班同学跟父母打电话的次数明显多了。以前觉得烦的唠叨,现在听着反而有点温暖。
小磊这事看着是个例,其实挺有代表性的。现在生活条件是好了,可孩子们心里缺的那块,不是钱能填满的。有时候我在想,也许最珍贵的东西,恰恰是那些不用花钱就能得到的——比如家人的陪伴,比如耐心的倾听。
对了,那八百块钱后来怎么样了?学校了解情况后,把小磊的伙食费补上了,还给他申请了特困生补助。小磊妈妈说,等放暑假,一定要带儿子去他念叨了很久的海洋馆。你看,有些东西,真的不是钱能衡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