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眉山云游笔记,峨眉仙踪纪行手帖
清晨的雾还没散,我就踏上了峨眉山的青石板路。这路啊,被无数朝圣者的脚步磨得发亮,走在上面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在雾气里回荡。路边卖竹杖的老奶奶笑着说:“带着这个,金顶还远着呢。”我接过那根光滑的竹杖,忽然觉得像是接过了某位前辈旅人的接力棒。
山间的雾气说来有趣,时而浓得化不开,时而又突然散开,露出掩映在绿树中的一角飞檐。走着走着,偶遇一群猴子蹲在路中间,眼睛滴溜溜地转。我赶紧把背包捂紧,它们却只是懒洋洋地瞥我一眼,继续蹲在那儿发呆。看来这里的猴子也沾染了佛门的淡定。
半山偶遇
在半山腰歇脚时,遇见一位正在扫落叶的师父。他看我气喘吁吁的样子,递过来一碗温热的茶水。“不急,”他说,“爬山就像修行,快慢都是自己的节奏。”我们坐在石凳上闲聊,他说在山上住了叁十多年,每天看着云来云往。“你看那云,”他指着山谷间流动的云雾,“聚散无常,多像人生。”
我翻开随身带的笔记本,想把这句话记下来。这本峨眉山云游笔记已经写了大半,页角都被山间的湿气浸润得有些发皱。师父好奇地看了一眼,笑着说:“现在还有人用笔写字,难得。”确实,在这个手机拍照的时代,我还是习惯用笔尖在纸页上沙沙作响的感觉,仿佛这样更能留住当时的温度。
继续往上走,石阶越来越陡。偶尔停下来回头望,才发现已经走了这么高。山下的城镇缩成了小小的积木,而刚才歇脚的小亭子,早就隐没在层层迭迭的绿荫里。这种感觉很奇妙,明明累得直喘气,心里却格外踏实。
金顶奇观
到达金顶时,正好赶上云海最壮观的时刻。翻滚的云浪在脚下铺展开来,佛殿的金顶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。很多人在拍照,我却找了个安静的角落,拿出我的峨眉仙踪纪行手帖。这本手帖里不仅有文字,还有随手画的速写——一片特别的叶子,一道石刻的纹路,或是某个瞬间的光影。
旁边一位老人家看我写得认真,凑过来闲聊。他说每年都会来峨眉山,每次都有新的感受。“山还是这座山,但看山的人变了。”他指着远处的万佛顶,“你看那轮廓,像不像一尊卧佛?”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,果然,连绵的山峦在云雾间勾勒出安详的侧影。这个角度,是在任何旅游指南上都找不到的。
下山时选择了另一条小路,石阶上长着青苔,两旁是参天的古树。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走着走着,突然听见潺潺水声,循声而去,发现一道清泉从石缝间涌出。用手捧起喝了一口,清冽甘甜,顿时觉得这一天的疲惫都被洗涤干净了。
回到山脚下,回头望去,峨眉山又隐没在暮色中。我把那根竹杖留在了入口处,也许会被另一个旅人接过去吧。翻开写得满满的笔记和手帖,忽然明白,这座山最珍贵的不是看到了什么风景,而是在这一步步的行走中,找到的内心的那份宁静。就像那位扫落叶的师父说的,快慢都是自己的节奏,重要的是,你一直在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