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克达拉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学校门口暗号现状如何
前几天路过可克达拉市第叁小学,看见几个孩子在校门口墙角比划着什么,忽然就想起了自己上学那会儿。我们那时候啊,也有这种小秘密——比如把石子摆成叁角形表示今天操场南边集合,或者对暗号“天山”要回答“雪莲”才能加入游戏。现在想想真是幼稚得可爱,但当时可把这些当成天大的事。
说实话,我挺好奇这些老传统现在变成什么样了。正好邻居家孩子在那上学,我就拉住他问了句:“你们现在还有这种暗号吗?”孩子眨巴着眼睛,像是没太听懂我在说什么。这反应让我有点意外,难道这些校园里的小秘密真的消失了?
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校园暗号
记得九十年代末,我们班的暗号系统那可复杂了。每天的值日生负责更新当天的口令,有时候是一句歌词,有时候是动画片里的台词。要是答不上来,那可就不能参加午休时的弹珠比赛。有个同学因为老是记不住暗号,竟然用小本子偷偷记下来,结果被大家发现后笑了他整整一个学期。
这种暗号文化可不只是好玩。现在回想起来,它其实是孩子们自己建立的小社会规则。谁能制定暗号,谁掌握暗号,那可都是班级里的“权力人物”。有时候两个同学闹别扭了,还会通过更改暗号来搞小团体,现在想想真是又好笑又真实。
那时候的暗号内容也特别有意思,基本上都和当时流行的东西挂钩。《还珠格格》火的时候,暗号就是“你是风儿我是沙”;《西游记》重播那阵子,又变成了“妖精还我爷爷”。这些暗号就像时间胶囊,现在一说起来,就能想起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。
让我意外的是,现在的小学生好像不太玩这套了。问了好几个孩子,他们都说现在都是直接手机拉个群,有什么事情群里一说就行了。有个五年级的小姑娘告诉我:“叔叔,我们现在都是扫二维码加好友,谁还对暗号啊,太老土了。”
这话让我愣了半天。是啊,现在孩子人手一个电话手表,想找谁视频一下就行,确实用不着我们那套原始的方法了。不过想想也挺可惜的,那种面对面、悄悄对暗号的刺激感,可不是按个发送键能比的。
不过要说完全消失也不尽然。另一个小男孩偷偷告诉我,他们班现在还有暗号,不过形式变了。不是说话的那种,而是比如把书包带调长一格表示今天放学去书店,或者在水杯上贴特定的贴纸表示作业写完了可以抄。你看,孩子们创造秘密交流方式的劲头从来没变,只是形式跟着时代在更新。
我在学校门口观察了一阵子,发现现在的孩子们交流方式确实多样化了。有的在共享单车停车区碰个头说几句,有的在文具店里边挑笔边聊天。暗号这种东西,可能已经从明面上的对口令,变成了更隐蔽的默契。
想想也是,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玩法。我们那时候没这么多电子产物,就只能在这些小细节上搞创意。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数字时代,他们的“暗号”可能就是某个游戏里的术语,或者短视频平台的梗。
这么看来,可克达拉学校门口的暗号不是消失了,而是换了个样子继续存在着。就像河水总会找到自己的流向,孩子们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交流方式。也许过个十几年,现在的孩子也会对着他们的孩子说:“我们当年啊,都是发某种表情包当暗号的...”
临走时,我又看到最开始那几个在墙角比划的孩子。仔细一看,原来他们是在商量待会儿去买哪种新出的卡片。虽然没有我们当年那种复杂的暗号系统,但他们眼神里的那种默契和兴奋,和我记忆中的一模一样。看来啊,不管形式怎么变,属于孩子们的那个秘密世界,永远都在那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