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城港耍女娃,防城港游女童
防城港这地方啊,我前阵子刚去过,站在金滩上看海浪一遍遍冲刷沙滩,突然就想起小时候带我侄女去海边挖贝壳的情景。那时候她拎着小桶跟在我后面,奶声奶气地问"小贝壳睡着了吗",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温馨。
说起防城港耍女娃这件事,倒让我想起去年在怪石滩遇到的本地渔民老陈。他边补渔网边说:"现在带孩子来海边的家长,都忙着拍照发朋友圈,哪有耐心教孩子认潮汐、识风向?"他指着远处个穿花裙子的小女孩,"那娃的爸刚才还问我,能不能用美颜相机拍出荧光海的效果。"
海边长大的野孩子
我表姐家就在港口区住,她家闺女才六岁,能光着脚在礁石区找小螃蟹,还能根据云层厚度预测会不会下雨。有次我看她蹲在沙滩上研究被冲上岸的水母,嘴里还念念有词:"你也是被浪打晕了吧?"那种和自然相处的灵性,真是城里捧着颈笔补诲的孩子比不了的。
不过现在防城港游女童的方式确实变样了。白浪滩的沙滩摩托、海上降落伞这些项目,把原本该静静感受大海的时间都挤占了。我见过个爸爸硬要把哭闹的女儿往摩托上塞,说什么"大老远来不能不体验"。
其实要我说啊,防城港耍女娃最好的方式,是带孩子赶早潮。天刚蒙蒙亮那会儿,沙滩上会有寄居蟹排队搬家,偶尔还能遇见搁浅的海星。上次看见个七八岁的小女孩,轻轻把海星送回深水区,那小心翼翼的样子,比什么素质教育课都来得真实。
现在有些家长太执着"教育意义",非要在沙滩上教孩子认英文字母。有回听见个妈妈逼着女儿用湿沙子拼"辞肠别补苍",孩子委屈得直掉眼泪。倒不如学学我邻居住的壮族阿婆,她带孙女捡贝壳时,会讲每片贝壳在壮族故事里代表什么祝福。
说到吃海鲜也有讲究。企沙镇的海鲜市场里,常看见家长让孩子挑龙虾。其实让孩子认识藤壶、墨鱼、沙虫这些平常食材更有趣。我见过个小姑娘发现墨鱼会喷墨,兴奋地把自己嘴唇都染黑了,她妈妈笑得直不起腰。
其实在防城港耍女娃,最打动人心的反而是那些意外时刻。比如突然遇到渔船靠岸,看渔娘们利落地分拣渔获;或者傍晚在红树林栈道,发现弹涂鱼在泥滩上跳舞。这些瞬间里,孩子眼睛里的光,比防城港的晚霞还灿烂。
现在想起来,在簕山古渔村见过个穿壮族服饰的小女孩,她正在教游客编虾笼。纤细的手指在竹篾间穿梭,嘴里说着"海虾最喜欢从这个口钻进去"。那种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,或许才是防城港游女童最珍贵的部分。
每次离开防城港时,我都会去码头买些鱼干。有次看见个五六岁的小女孩,坚持要用自己存钱罐的钱给幼儿园老师带海螺。她踮着脚和摊主讨价还价:"叔叔,我的零钱不够了,能送我个小海螺吗?就最小的那个。"那种纯真的心意,比任何纪念品都值得带回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