眉山100米内附近的人,周边近距离社交圈
这几天我总在想啊,咱们每天在小区里、超市里、公园里,和那么多人擦肩而过,却连点头之交都算不上。你说奇怪不奇怪?明明就住在同一个街区,却好像隔着千山万水。
那天我在楼下便利店买饮料,排队时听见前面两个阿姨在聊今年哪家的樱桃结得好。她们说得热火朝天,我忍不住插了句嘴:“听说叁苏祠后面那几棵树今年特别甜。”就这一句话,我们愣是在店门口聊了十分钟。临走时王阿姨还说:“小李啊,周末来我家拿点自己种的蔬菜!”
从陌生到熟悉只需要一个微笑
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久。咱们眉山说大不大说小不小,可真正能说上话的邻居能有几个?小时候住老房子,整条街的人都认识,现在住电梯公寓,连对门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。其实大家离得都不远,可能就在100米内附近的人,却活成了彼此生活中的陌生人。
上个月我们单元楼建了个微信群,刚开始都没人说话。后来叁楼的张老师在群里问谁家有多余的螺丝刀,五分钟后就有邻居送上门了。从那以后,群里渐渐热闹起来——六楼妈妈分享育儿经验,二楼退休医生提醒换季注意事项,就连谁家快递放在物业了,都会在群里说一声。
这种改变挺微妙的。现在下班回家,在电梯里碰到邻居会自然地聊两句。周末偶尔还会约着一起去东坡湿地公园散步。你会发现,原来周边近距离社交圈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,根本不需要刻意经营。
前几天我在菜市场,突然有人拍我肩膀,回头一看是住隔壁栋的刘姐。她说:“看你买的莴笋不错,在哪个摊买的?”我直接带她过去了。路上她告诉我,前面巷子口那家豆腐摊的豆浆特别香。你看,这就是生活里最真实的互动。
有时候晚上在阳台乘凉,能看到对面楼里亮着的灯光。我知道那盏灯下住着教孩子弹钢琴的陈老师,那盏灯下住着爱养花的赵爷爷。虽然不常串门,但在微信里会互相点赞,在小区遇见会会心一笑。这种感觉,就像是在这座城市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生态。
现在想想,建立周边近距离社交圈其实特别简单。早上遛狗时打个招呼,在小区健身区一起锻炼时聊聊天,甚至就是在业主群里发条信息问问哪里能修手机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,慢慢就把100米内附近的人变成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伙伴。
昨天傍晚,我看见几个邻居在凉亭里下象棋,周围还围着两叁个人在观战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,时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。那个画面突然让我很感动——原来温暖的人际关系一直都在那里,只需要我们主动往前迈一小步。
生活在继续,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眉山的各个角落发生着。或许明天,当你走进常去的那家面馆,就会发现邻座正是你一直想认识的邻居。那个时候,别忘了给对方一个友善的微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