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林学生品茶上课,学子习茶课堂体验
清晨的阳光透过榕树叶隙,洒在青石板路上。叁两个背着书包的学生说笑着转过街角,却不是往教学楼方向去——他们手里都提着精致的藤编茶篮。这可不是逃课,而是桂林某中学这学期新开设的“茶文化实践课”的日常场景。
走进临江的茶艺教室,叁十多名学生正围坐在原木茶桌前。穿亚麻衫的老师不像在讲课,倒像茶坊里的老师傅,边烫茶杯边拉家常:“昨天咱们说到六堡茶的焖泡诀窍,今天可要考考大家了。”坐在前排的扎马尾女孩俏皮地接话:“老师,我周末特意让奶奶教我了!”教室里顿时漾起轻松的笑声。
当茶杯代替了文具
课程最有趣的环节总是实践部分。学生们分组围坐,像做化学实验般认真称量茶叶,又像美术写生般观察茶汤色泽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第叁次把茶泡浓了,愁眉苦脸地找老师求助:“明明都是3克茶叶,怎么每次味道都不一样?”老师俯身指点:“你试试注水时拉高些,让茶叶翻滚起来。”果然,这次泡出的茶汤清亮了许多,男生兴奋地推了推眼镜。
窗外就是漓江,偶尔有竹筏划过。学生们在茶香中慢慢静下心来,连平时最好动的几个男生也学会了轻拿轻放茶具。这种专注,竟比在常规课堂还要投入几分。
课程过半时,老师讲起茶马古道的故事。说到当年马帮如何用茶叶换回西域的宝石,同学们都听得入神。有个男生突然发现:“原来我们桂林的六堡茶,当年就是通过这些商路运到南洋的呀!”这个发现让原本抽象的歷史突然变得触手可及——他们正在冲泡的,居然是穿越了时空的“活文物”。
最让人感动的是期末茶会。学生们不仅要独立完成从选茶到冲泡的全过程,还要给父母奉茶。小雨同学刚开始连茶具都端不稳,现在却能一边温壶一边说:“妈妈您最近嗓子不舒服,我特意准备了陈年白茶。”她母亲接过茶杯时,眼角有些湿润。这种成长,远比考试多考几分更让人欣慰。
课程负责人李老师聊起设计这门课的初衷:“现在的孩子整天对着屏幕,我们想找个载体,让他们慢下来,感受生活的质感。”他随手转动桌上的建盏,“你看,光是辨认茶汤颜色,就需要静心观察。这些能力,恰恰是课本给不了的。”
学期末的茶艺展示课上,学生们设计出“桂花龙井”“罗汉果配红茶”等创意茶饮。有个小组还绘制了精美的茶席设计图,把桂林山水元素融入其中。这些充满灵气的创作,连专业茶艺师都连连称赞。
夕阳西下,茶香还未散尽。几个学生还在缠着老师讨论不同水质对茶汤的影响。穿过走廊时,看见墙上贴着的学生心得:“原来一片叶子可以有这么多故事”“第一次发现慢下来这么美好”。这些朴素的感悟,或许就是这门课最珍贵的收获。
如今,“桂林学生品茶上课”已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。不少毕业生回校时还会念叨,最怀念的就是那间飘着茶香的教室。这门特别的课程就像茶一样,初尝或许清淡,回味却格外悠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