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俗称炮楼区
那个被大家叫做炮楼的地方
丹阳大学城后街有片老房子,我们学生私下都管那儿叫炮楼。其实吧,第一次听见这名字我还纳闷来着,红砖外墙的五层小楼,横看竖看跟军事设施不搭边啊。后来常去了才发现,这名字起得还真形象——每层楼密密麻麻二十来个房间,窗户排列得跟射击孔似的,怪不得同学们都这么叫。
说是炮楼,其实是个特别有生活气息的地方。一楼全是小店铺,兰州拉面、黄焖鸡米饭、打印店、奶茶铺子,统统挤在不到十平米的房间里。楼梯拐角永远飘着麻辣烫的香味,叁楼的网吧到晚上十点就坐满人。有回我室友熬夜赶论文,第二天顶着黑眼圈说:“在炮楼通宵可真够呛,楼下炒饭摊的香味飘上来,这谁顶得住啊。”
这片被称作炮楼的区域最神奇的是它自成一套生态系统。理发店老板兼营代收快递,水果摊老板娘能帮你找家教兼职。上学期我自行车链子掉了,五金店大爷拎着工具箱就出来,叁下两下修好还不肯收钱:“学生娃不容易,下回买瓶矿泉水就行。”
不过话说回来,炮楼区也确实有让人头疼的地方。晾衣绳从这边阳台牵到那头,花裤衩和白衬衫在风里晃荡。下雨天得踩着砖头走,要不然积水能溅一裤腿。最绝的是有次我亲眼看见,四楼某个窗口用鱼竿把外卖吊上去,这操作把楼下等餐的同学都看傻了。
住在炮楼的基本都是考研的学长学姐,或者刚毕业的年轻人。有回去打印资料,打印店小哥边装订边说:“这地方吧,挤是挤了点,但晚上从窗口能看见整个大学城的灯火,心里就踏实。”他指着窗外,“你看那些亮着的窗户,每个里头都有人在为自己的明天努力呢。”
黄昏时分是炮楼最热闹的时候。下班回来的电动车的喇叭声,炒菜下锅的刺啦声,篮球撞击墙面的咚咚声,混成一片生活的交响曲。这时候站在天台上,能看见大学城图书馆的轮廓渐渐亮起灯,而身后的炮楼区已经飘起各家各户的饭菜香。
或许将来某天,这些被称为炮楼的旧房子会被拆除,变成崭新的商业区。但这段对于青春的记忆,对于在拥挤中寻找梦想的日子,应该会留在很多人的心里。就像我室友常说的,在丹阳大学城读过书的人,谁会忘记炮楼区那盏彻夜不灭的打印店的灯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