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小巷深处两百元的温情
巷子口的梧桐叶子打着旋儿飘下来,刚好落在那辆掉了漆的叁轮车上。老陈弯腰捡起叶子,随手夹在车把的铁丝缝里,就像他在这里度过的二十多年,什么都能将就着安放。
两百块钱能做什么呢?在如今这年月,或许就是两杯奶茶加一场电影,或者商场里一件打折的罢恤。但在这条洛阳的老巷里,两百块钱是一个月的房租,是两个人叁十天的栖身之所。
巷子深处的烟火人生
我第一次见到小赵和晓梅,是在巷子最里面那间平房门口。他们正蹲在地上挑拣青菜,傍晚的阳光斜斜地照过来,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那间屋子我进去过,不到十五平米,墙皮有些剥落,但被晓梅用旧挂历遮住了。屋里最值钱的是那台小风扇,吱呀吱呀地转着,却总能带来些许凉意。
“其实挺好的,”小赵有次和我闲聊,“晚上能听见隔壁收音机里的豫剧,早上有卖豆腐的梆子声。”他说话时,晓梅正在门口的小煤炉上煮面,热气腾腾的,模糊了她的笑脸。我想,这大概就是他们坚守的洛阳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——不需要海誓山盟,只要每天醒来,身边是那个愿意和你一起吃苦的人。
老陈告诉我,这巷子里住过很多这样的年轻人。有的住了几个月就搬走了,有的住了大半年。但小赵和晓梅不一样,他们在这里住了两年。
雨夜里的两个身影
记得去年夏天那场大雨,巷子变成了小河。我撑着伞匆匆往家赶,却看见小赵正背着晓梅小心翼翼地蹚水。晓梅举着两个人的包,另一只手撑着一把已经翻边的雨伞。
“她鞋底开胶了,不能沾水。”小赵不好意思地解释。雨水顺着他的头发流进脖子里,晓梅轻轻替他擦掉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这条巷子见证的,是那些被生活打磨后依然闪闪发光的瞬间。他们拥有的或许不多,但那份小巷深处两百元的温情,却是很多住高楼的人求而不得的。
巷子里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。早晨,晓梅会在水龙头前排着队接水;傍晚,小赵会把从工地上带回来的木板,一点点钉成小凳子。他们的笑声常常从那个小窗户里飘出来,混着炒菜的香味,飘满整条巷子。
今年春天,我看见他们在收拾东西。“找到正式工作了,”小赵说,眼睛里闪着光,“租了个离公司近的房子。”叁轮车上捆着他们的全部家当——被褥、锅碗、那台吱呀作响的风扇,还有窗台上那盆一直开着小白花的植物。
他们走的那天,老陈站在巷子口看了很久。我问他在看什么,他笑了笑:“看年轻人啊,一茬一茬的,从这条巷子出发,走向更好的日子。”阳光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,暖融融的。
如今那间小屋又住进了新的年轻人。偶尔路过,我会想起小赵和晓梅,想起那个雨夜,想起清晨的豫剧和豆腐梆子声。这条巷子还在那里,继续收藏着下一个两百块钱的故事,等待着下一对相信爱情的年轻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