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品茶工作室,洛城茶事雅集与品茗空间
推开洛阳品茶工作室的木格窗,午后的阳光斜斜洒在茶席上,把白瓷盖碗染成蜜色。这时候总会想起白居易那句“无由持一碗,寄与爱茶人”——在十叁朝古都的巷弄里,这样的心意似乎格外容易共鸣。
茶香里的洛阳时光
洛城茶事雅集总选在有着老槐树的院子里办。上次去时,茶艺师正在冲泡陈年寿眉,琥珀色的茶汤在青瓷杯里晃荡。坐在对面的老先生抿了一口,眯着眼说:“这茶让我想起八十年代的老洛阳。”就这一句话,整个茶席突然安静下来,只剩下煮水声咕嘟咕嘟响着。或许这就是品茗空间的妙处,它能让人在茶香里打捞记忆。
常来的茶客有个默契:在这里不谈生意不刷手机。穿棉麻裙的姑娘会带着自己烧的柴烧杯来试茶,退休教师总爱坐在角落临帖。有次看见个年轻人捧着茶发呆,后来才知他刚结束北漂回到洛阳。他说在这品茶工作室找到某种安定感,就像茶叶终究要沉入杯底。
茶艺师小陈最懂调配适合洛阳人口味的茶。春天她会推荐信阳毛尖,夏天是桂花九曲红梅,入冬后必定要煮那款加了牡丹花的熟普。有熟客开玩笑说,在这间品茶工作室喝茶,能尝出洛阳二十四节气的味道。
茶汤中的千年古都
上个月的唐宋茶器专题雅集让人印象深刻。玻璃展柜里放着仿唐代琉璃茶盏,旁边是宋代建窑残片。茶艺师用复刻的执壶冲泡龙凤团茶,动作轻缓得像在展开画卷。当茶雾升起时,忽然觉得我们不仅在喝茶,还在触碰着这条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脉搏。
总有人问为什么这里的茶特别甘润。其实秘诀在水——每天从龙门取回的伊河水。茶艺师说洛阳水质偏硬,但经过砂滤后反而能激发茶香,就像这座硬朗的北方城市,骨子里藏着意想不到的温柔。
最近工作室新添了面茶墙,陈列着从伏牛山茶农那直采的毛茶。有个妈妈每周带女儿来认茶,小女孩现在能准确分出六安瓜片和西湖龙井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外婆去茶叶店的情景,那种混合着茉莉香与旧木柜的味道,至今还留在记忆里。
暮色渐浓时,茶室亮起暖黄的纸灯笼。最后一泡茶往往滋味最妙,像是把整天的阳光都收进了茶汤。准备离开的茶客会互相道别:“明天还来吗?”其实不必问,在洛阳这样的城市,总会有人需要这样一个品茗空间,让忙碌的生活在茶香里稍稍停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