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德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英德中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那个午后的约定
前几天翻抽屉,突然摸到一张皱巴巴的电话卡。塑料壳已经有点发黄,上面的数字都磨花了。我盯着它愣了好一会儿,脑子里闪过小陈那张总是笑嘻嘻的脸。初叁那年,我们俩做过一件现在想起来特别傻,但又特别温暖的事。
那时候我们在英德上学,两家住得远,周末想见一面得倒两趟公交车。手机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,家里管得又严,晚上想多说会儿话都不行。有一天放学,小陈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操场角落,从书包里掏出一张小广告:“你看这个!”
上面清清楚楚印着:“英德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。我第一反应是骗人的吧?那时候长途电话多贵啊,50块钱能打叁小时?小陈眼睛亮亮的:“我表哥试过,说是真的,专门给学生办的套餐。”
我俩凑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零花钱——他出叁十,我出二十,跑去报刊亭买了那张电话卡。现在还记得老板找钱时随口说了句:“现在学生真舍得,打个电话都买这么贵的卡。”我们俩相视一笑,没敢说这卡能打多久。
第一个电话是在周五晚上打的。我躲在房间里,用座机拨号,手心里都是汗。电话接通那一刻,听见小陈在那边“喂”了一声,两个人都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。最后还是他先笑起来:“我们这不是天天见面吗,怎么还打电话?”
可说着说着就停不下来了。从数学作业最后那道变态的几何题,到体育课跑八百米时谁的姿势最搞笑;从隔壁班那个扎马尾的女生,到十年后我们会在哪里。有时候聊着聊着突然都没话了,就听着电话那头的呼吸声,知道好朋友在另一边陪着。
这张英德中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卡,成了我们那个学期最珍贵的宝贝。每周五晚上九点准时开聊,雷打不动。有次他考试考砸了,在电话那头声音闷闷的,我在这边听着,也不知道怎么安慰,就说:“下次我陪你一起复习呗。”他在那边“嗯”了一声,过了一会儿突然说:“其实打个电话听听你说话,心里就好受多了。”
记得最清楚的是中考前那个晚上。明明第二天就要考试了,我们还是照例打通了电话。但那天谁都没提考试的事,就胡乱聊着暑假要去哪里玩,说要去河边抓鱼,要去后山摘野果子。挂了电话才发现,这次只聊了不到半小时。
后来我们都长大了,有了手机,微信视频一点就能看见对方。可不知道为什么,再也没有哪个电话能像那年躲在房间里打的那些一样,让人觉得时间可以这么慢,话可以这么多,心里可以这么踏实。
前阵子同学聚会又见到小陈,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。喝酒喝到一半,他忽然凑过来小声说:“你还记得咱们当年那个电话卡吗?50块打叁小时那个。”我点点头,他笑起来:“那时候真傻,为了多说几分钟,非要等到周五才打。”
现在想想,那张英德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卡,买的哪是什么通话时间啊。买的是两个少年在成长路上互相陪伴的勇气,是知道无论发生什么,电话那头总有个人在听的安全感。这些年来换过多少手机,存过多少号码,却再没有哪次通话,能像十五岁那年一样,让整个周末都闪闪发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