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度150的爱情在哪条街,平度150号爱情在哪条路
这几天刷朋友圈,总看到有人问“平度150的爱情在哪条街”。说真的,头一回看到这句话,我还琢磨了半天——这到底是新开的网红奶茶店,还是什么文艺电影的取景地?直到昨天在早点摊碰到邻居张大爷,他端着豆腐脑乐呵呵地说:“你们年轻人整天找什么150的爱情街,咱这老棉纺厂150号的职工楼,当年多少对小夫妻都是从那儿走出来的啊!”
一条街,一扇门
张大爷这话让我突然开了窍。趁着周末午后,我特意去了老城区那片。说真的,要不是门口那块锈迹斑斑的“150号”门牌,我差点就走过头了。灰扑扑的六层小楼,阳台上还晾着洗得发白的工装,楼道里飘来炝锅的葱花香味。住在叁单元的王婶正坐在马扎上择韭菜,听说我在找“平度150的爱情”,她眼睛笑成了月牙:“你算是问对人啦!302的老李两口子,当年就是在这栋楼里相的亲。那时候没现在这么多讲究,俩人看对眼了,就在锅炉房旁边的梧桐树下散步,散着散着就散到了一块儿。”
这时候二楼传来吱呀的推窗声,有个系着围裙的大妈探出头喊:“他王婶,我家酱油没了,你家还有多的不?”王婶应了一声,转头对我说:“瞧见没?这平度150号爱情在哪条路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谁和你同路。这楼上楼下住着,借瓶酱油都能聊上半天,谁家包了饺子准给邻居端一碗。去年疫情那阵子,叁楼小两口隔离在家,整个单元轮流给他家送菜。”
我顺着窄窄的楼道往上走,墙面上还留着孩子们用粉笔画的太阳和小鸟。在四楼拐角,碰见个戴眼镜的小伙子正往门上贴喜字。聊起来才知道,他下个月要结婚,新娘就是隔壁单元长大的姑娘。“别人谈恋爱去商场电影院,我俩从小到大就在这院子里玩。她家窗台那盆茉莉开花了,我在我家阳台都能闻到香味。”他说着有点不好意思,“都说平度150的爱情在哪条街要特意去找,我们这倒好,出门扔个垃圾都能遇见。”
市井烟火里的温柔
天色渐晚,居民楼里陆续亮起灯光。我站在巷子口回头看,150号门洞里传来电视声、炒菜声和孩子背古诗的声音。这时候才明白,那些执着于寻找“平度150的爱情在哪条街”的人,或许要找的从来不是某条具体的街道。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牵挂,那些融入朝夕相处的陪伴,比任何浪漫的街名都来得真实。
正准备离开时,遇见刚下班回来的赵医生。她白大褂还没换,手里提着从菜市场带的茭白。“在这住了二十年了。”她望了眼亮着灯的窗户,“早上出门时老公往我包里塞了伞,晚上回来闻到谁家炖肉的香味,就觉得这条普普通通的路,走起来特别踏实。”她说着掏出钥匙串,上面挂着个磨得发亮的小铃铛,“结婚时买的,说好谁先回家谁摇铃。现在孩子都上大学了,这习惯还留着。”
晚风轻轻吹过,沿街小吃摊的灯光温暖地亮着。或许明天还会有人问起平度150号爱情在哪条路,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早已把日子过成了爱情最本真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