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门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邻近学子相约百人叁小时
江门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消息,最近在朋友圈里悄悄传开了。说实话,刚开始看到这个消息时,我心里直犯嘀咕:这年头,什么活动能同时吸引这么多年轻人?怕不是又在搞什么商业推广吧。
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,我特意去了现场。没想到,在江门滨江公园的草坪上,真看见乌泱泱一大片年轻人。有的在布置展板,有的在调试音响,还有叁叁两两聚在一起聊天。粗略数了数,确实差不多有百来号人。
一场特别的青春聚会
走近了才发现,这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商业活动。现场连个赞助商的影子都没有,倒是有几个学生模样的组织者在忙前忙后。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告诉我,他们就是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个邀请,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。
“其实我们最开始就想搞个小聚会,”他擦了擦汗,“可能是最近大家太需要线下交流了,消息传着传着就来了这么多人。”说着指了指旁边的几个小组,“你看,那边在讨论校园生活,这边在分享实习经历,还有一群人在商量暑假要不要一起做公益。”
我注意到有个女生正在教大家简单的手语,周围围了二十多人。学得最认真的那个男生说,他明年想去特殊教育学校做志愿者,提前学点手语准没错。这种自发的、互帮互助的氛围,让我突然觉得,这叁个小时确实挺值的。
邻近学子相约百人叁小时的消息不胫而走,连路过的大爷大妈都忍不住驻足。有位阿姨感慨:“现在年轻人都抱着手机,能这样聚在一起说说话,多好啊!”
叁个小时能做什么
说实话,在现代社会,叁个小时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。看场电影还剩半小时,打几局游戏可能觉得没过瘾,但在这里,时间好像被拉长了。我绕着场地转了一圈,发现大家的活动丰富得很。
有个小组在讨论怎么把学校周边的旧书店重新盘活,七八个人你一言我一语,连宣传方案都快拟出来了。另一个角落,几个美术专业的学生在给路人画速写,旁边已经摆了十来张作品。最热闹的是中间的露天分享会,一个女生正在讲她暑假骑行环岛的经历,讲到惊险处,全场都屏住呼吸。
让我意外的是,现场还有几个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。有个在滨罢公司工作的男生说,他就是看到“江门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”的消息特意赶来的。“工作后发现,这种纯粹的交流太难得了,”他笑了笑,“而且说不定能帮学弟学妹们内推几个实习岗位呢。”
天色渐暗,组织者开始分发荧光手环。星星点点的亮光在暮色中闪烁,把每个人的笑脸都映得格外清晰。没有人低头看手机,没有人急着离开,这种感觉,确实很久没有过了。
邻近学子相约百人叁小时的活动快到尾声时,突然下起了小雨。原以为大家会一哄而散,没想到组织者立马搬出提前准备的雨衣,而大多数人干脆就在细雨中继续聊着。雨丝在路灯下闪闪发亮,配上那些荧光手环,整个场面莫名有些梦幻。
临走时,我听见两个女生在约下次见面。“下个月我们再组织一次吧?”扎马尾的女生说。“行啊,不过得换个更大的地方了,”她的朋友笑着指指周围,“你看,这都快坐不下了。”
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想,也许年轻人需要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活动,就是这样简单见个面、说说话的机会。就像其中一个组织者说的:“我们就是想证明,放下手机,面对面交流的感觉,是任何社交媒体都给不了的。”
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,我回头看了眼还没完全散去的人群。这些来自不同学校、不同专业的年轻人,因为一个简单的邀聚走到一起,在叁个小时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热闹。这种自发的、真实的连接,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