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有类似别称的楼栋
那些楼宇的别样称呼
最近在扬州大学城附近闲逛,总听学生们提起“炮楼”这个说法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时我还愣了一下,这名字听起来确实有点特别。后来才弄明白,原来指的是大学城西侧那几栋造型比较独特的红色高楼。楼顶上确实有些类似瞭望塔的设计,远远看去,还真有几分电影里那种老式炮楼的味道。
说起来,这个称呼在学生们中间流传挺广的。我问过几个常在那片活动的同学,他们都说这名字挺形象的,久而久之就这么叫开了。这种民间自发的命名方式,往往比官方名称更有生命力,也更能体现当地人的集体记忆。就像北京的中关村,老一辈人还是习惯叫它“电子一条街”,这称呼里藏着的是一代人的共同经历。
有趣的是,在扬州大学城周边,类似“炮楼”这样的别称还真不少。往南走两个路口,有片被学生们戏称为“鸳鸯楼”的住宅区。主要是因为那里住了不少校园情侣,周末经常能看到成双成对的身影。再往东,还有个“学霸楼”,据说是因为里面租住的学生特别用功,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。
这些别称虽然简单直白,但细细品味,倒也挺有意思的。它们像是这座城市给年轻人的一份特殊礼物,用最接地气的方式,记录着他们的生活轨迹。每次听到这些称呼,都能感受到那种独属于校园周边的青春气息。
记得有天傍晚,我在“炮楼”下面的小吃摊买煎饼,正好听见两个女生在讨论租房的事。一个说:“要不咱们也搬到‘炮楼’这边来吧,虽然贵点,但是离图书馆近啊。”另一个回道:“可是‘学霸楼’那边更安静,适合备考。”这样的对话,每天都在大学城周边上演着。
这些特别的称呼,已经深深融入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。它们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识,更像是一个个文化符号,承载着年轻人在这里度过的点点滴滴。有时候想想,这些外号可能比街道办正式命名的路牌更有生命力,因为它们是从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。
走在大学城周边的街道上,你会发现每个别称背后都有它的故事。比如“美食楼”是因为一楼全是小吃店,“健身楼”则是地下室里开了家健身房。这些称呼简单直接,却特别实用,新生问路时,学长学姐用这些外号一指路,立马就明白了。
或许再过些年,当现在的学生都毕业了,这些别称会慢慢消失。但至少在当下,它们真实地存在着,成为扬州大学城文化的一部分。每次路过“炮楼”,看到阳台上晾着的校服,楼下停满的共享单车,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活力。
这些特别的称呼,就像是大学城周边的暗语,只有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才能心领神会。它们可能登不上正式的地图,却深深印在每个学生的记忆里。也许某天,当这些学生各奔东西,在别的城市听到类似的称呼时,会突然想起在扬州度过的那些年。
其实每个大学城周边都有这样的文化现象,只是表现形式各不相同。在扬州,这种通过给建筑起外号来标记生活的方式,显得特别生动有趣。它不仅仅是命名的艺术,更是一种年轻文化的自然流露。
有时候我在想,这些别称之所以能流传开来,可能是因为它们比正式名称更贴近学生的生活。官方命名往往追求规范统一,而这些民间叫法却充满了生活气息。就像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虽然简单,却一下子就把那几栋楼的特色说清楚了。
夜幕降临,大学城周边的灯火次第亮起。“炮楼”的窗户里透出温暖的光,楼下的小吃摊飘来阵阵香气。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,而对于这些地方的别样称呼,也在新老学生之间口耳相传,成为属于这座大学城的独特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