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源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车站附近的小巷
凌源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
每次从凌源火车站出来,抬眼就能望见对面那一排矮旧的房子,以及房子之间夹着的那几条小巷子。说实在的,和宏伟崭新的火车站一比,它们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,像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。那天我鬼使神差地,没去打车,也没坐公交,拖着行李箱就穿过了马路,钻进了那条“车站附近的小巷”。
一脚踏进去,感觉世界瞬间就安静了。火车站广场上的喧闹声,好像被一道无形的墙给挡住了,变得朦朦胧胧的。巷子不宽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墙壁,红砖都泛起了白碱,墙角爬满了青苔,湿漉漉的,带着一股下雨后才有的土腥气。阳光从两侧屋檐的缝隙里挤进来,在坑洼不平的石板路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斑。
我慢慢往里走,行李箱的轮子在小石子上咕噜咕噜地响,成了这安静巷子里最吵的声音。巷子两边开着些小铺子,一家理发店的旋转灯筒慢悠悠地转着,玻璃门上贴着“理发十元”的红纸,字迹都有些褪色了。隔壁是个修鞋摊,老师傅戴着老花镜,正埋头敲敲打打,那专注的神情,好像手里不是一只开胶的鞋,而是什么精密的仪器。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一会儿,他都没抬头。
再往前,飘来一阵食物的香味。是个卖烤饼的小推车,炉子烧得正旺,饼子贴上去,滋啦啦地冒着小油泡。老板娘系着围裙,手脚麻利地翻面、装袋,递给旁边等着的小学生。孩子接过热乎乎的饼,咬了一大口,心满意足地跑开了。这景象,平常极了,也生动极了。你看,火车站里人来人往,大家都是匆匆的过客,目的地在天南海北。而这条“凌源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”,却妥帖地安放着许多人的日常。
我忽然觉得,这条小巷就像一个秘密的入口。它连接着两个世界:一头是奔流不息、通向远方的现代交通枢纽,另一头则是缓慢、扎实,充满了烟火人情的市井生活。站在这个连接点上,感觉挺奇妙的。你刚从代表着速度和效率的火车上下来,一转身,就能走进这种不紧不慢的节奏里。时间在这里,仿佛被拉长了,也变得更有弹性。
巷子深处,有几个老人坐在马扎上聊天,说的都是家长里短,谁家的孙子考上了大学,哪家的菜市场今天豆角便宜。他们看到我这个生面孔,投来好奇又友善的目光,我冲他们笑了笑,他们也回以朴实的笑容。这种不经意的交汇,让人的心里暖暖的。这里没有距离感,一切都那么真实,那么接地气。
我想,或许每条“车站附近的小巷”都有着类似的性格吧。它们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变迁,收纳着最本真的生活气息。它们可能不够光鲜,甚至有些杂乱,但正是这种未经修饰的样子,反而让人觉得亲切、放松。对于一个旅人来说,穿过这条小巷,不像是一次观光,更像是一次短暂的身份转换——从旅客,变成一个暂时的本地人,用几分钟的时间,去触摸这座城市最真实的体温。
当我从巷子的另一头走出来,重新回到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时,耳边仿佛还回响着巷子里的那份宁静。那条小小的巷子,依然静静地卧在火车站对面,迎送着每一个愿意稍作停留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