洮南约附近人100元3个小时,洮南附近相约百元叁小时
昨天在洮南老街上溜达,听见两个大爷在树底下唠嗑,说的是现在年轻人见面的事儿。其中一位摆摆手说:“现在哪还用得着媒人牵线啊,手机上敲几个字,洮南约附近人100元3个小时,吃个饭的工夫就能搭上话。”
这话听着有点意思。叁小时能做什么呢?在洮南这样的地方,从城东走到城西不过半个钟头,剩下的时间够在早市摊前喝碗热乎乎的豆腐脑,再沿着南湖公园的步道慢慢晃悠两圈。其实很多人要的不是多复杂的安排,就是找个能说上话的人一起打发时间。
百元见面的温度
我认识在纺织厂上班的小李,他上周就这么见了位同乡姑娘。两人约在文化宫对面的奶茶店,姑娘开口就说:“你可真会挑地方,我下早班常来这儿。”玻璃杯里的冰块叮当响,他们从厂里新换的机器聊到高中母校那棵老槐树,叁个钟头眨眼就过了。
后来小李跟我说,要是正经八百相亲,他肯定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。可这么随意一见,反而能看见对方真实的样子。洮南附近相约百元叁小时,说到底就是给陌生人一个认识的由头。
巷子口修自行车的张师傅也插过话:“我们那年代见个面,得托人带话、挑日子、找媒人陪着。现在倒好,想说话了就发个消息。”他拧着车链条笑笑,“时代变喽,可人跟人之间那点热乎气没变。”
确实是这样。在洮南这样熟人社会里,这种见面方式既留着些老规矩的影子——毕竟还是在周边小范围里找相识,又带着点新潮的便利。不比大城市里隔着屏幕的虚拟交往,在这里,约见面的人往往就住在隔两条街的巷子里,保不准还是小学同学的表亲。
南湖边的长椅上总能看到这样碰面的人。有时候是刚下班还穿着工装的年轻人,有时候是带着孩子出来转悠的单身父母。他们聊着菜市场哪家豆芽新鲜,抱怨最近总停水,或者商量周末要不要去白城逛一圈。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,在这叁小时里慢慢晕开。
当然也有人嘀咕,说这样见面太随意。可住在我们巷尾的赵奶奶说得好:“从前我嫁到洮南,跟你赵爷爷头回见面就是在公社麦垛后面,统共说了不到十句话。现在年轻人能坐下来好好聊上叁个钟头,怎么反倒说人家不认真了?”
说到底,在洮南这样的小城,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本来就不远。可能早上在早市擦肩而过的人,下午就坐在了你对面。这种奇妙的缘分,给寻常生活添了些说不清的期待。
昨儿傍晚我又路过老街,看见那棵大榆树下站着对年轻人。女孩递给男孩一个纸袋:“刚买的香瓜,特别甜,你带回去尝尝。”男孩挠着头笑,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这光景让人想起句话——洮南约附近人100元3个小时,可那份慢慢熟络起来的情谊,哪是能用时间价钱来衡量的。
或许再过些日子,这样的见面方式也会变。但不管怎么变,在这座小城里,人们总会在合适的时候,找到合适的人,说些暖心的话,这就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