濮阳品茶上课群,濮阳茶艺学习交流圈
最近听朋友提起,咱们这儿有个挺特别的圈子,叫濮阳品茶上课群。说实话,刚开始我还纳闷呢,喝茶就喝茶,怎么还上课?直到被拉进群里,才发现这儿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。
说是上课,其实更像老朋友聚会。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是在个阳光刚好的周六下午,十来个人围坐在茶艺师李老师家飘窗旁。她拎起一把紫砂壶慢慢往茶杯里注水,水声淅淅沥沥的,像下雨。有人小声问:“这泡的是龙井吧?”李老师笑着摇头:“再闻闻?”满屋子都是清雅的香气,原来是我们信阳本地的毛尖。
从喝茶到懂茶
在濮阳茶艺学习交流圈待久了才明白,喝茶这件事,真不是简单地把水倒进杯子。光是水温就有不少讲究——绿茶八十度刚好,黑茶得滚烫的开水才能激出醇厚。上周小王带了新买的金骏眉来,大家轮流看干茶、闻香气、品茶汤,七嘴八舌讨论这茶产自哪个山头。这种热乎劲儿,比在微信群里抢红包还带劲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,连拿杯子的手势都有说法。老张第一次来的时候,叁个手指捏着杯沿,被大家笑称为“兰花指”。现在他已经是泡功夫茶的好手了,手腕轻轻一转,茶汤就能均匀分到每个杯子里,一滴都不会洒。
其实想想挺有意思的,现在大家下班后要么刷手机,要么赶饭局,能静下心来坐两小时的地方真不多。在这个濮阳品茶上课群里,时间好像走得特别慢。看着茶叶在杯中舒展,听着周围人聊着茶经,偶尔插两句话,整个人都松弛下来。
茶香里的人情味
上个月群里组织户外茶会,在老城区的凉亭里摆开茶席。路过的大爷好奇张望,我们顺手递上一杯。他咂咂嘴:“这茶香,让我想起年轻时在茶厂工作的日子。”就着这句话,我们听到了整整一下午的老故事。
新来的小陈刚开始特别拘谨,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。后来有次聊到她老家也产茶,大家立刻起哄让她下次带些家乡茶来。这下打开了话匣子,她现在成了群里最活跃的成员之一,上周还自告奋勇要学茶道表演。
这种慢慢熟起来的感觉特别好。不像别的微信群要么沉默寡言,要么整天刷屏。在这个濮阳茶艺学习交流圈里,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——懂茶的当讲师,细心的负责记笔记,手巧的摆茶席,连我这种只会喝的,也能负责鼓掌叫好。
茶确实是好东西,但比茶更暖的是人心。忘了是谁说的,喝茶喝到最后,喝的都不是茶味而是人情味了。这话在理。
昨天又看到群里在讨论下周活动,这次要尝试宋代点茶。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消息,忽然觉得,能在忙碌生活里找到这么个角落,和一群同样喜欢喝茶的人在一起,真是件挺幸福的事。水温刚好,茶正香,这样的日子,过着舒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