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喝茶上课群,成都品茶学习交流圈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“成都喝茶上课群”的招募信息,当时就特别好奇——这到底是个什么组织?难道真有人边喝茶边上课?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扫码加入,没想到从此打开新世界的大门。
群主是个戴圆框眼镜的茶艺师,大家都叫他李老师。第一次参加活动是在宽窄巷子旁的茶室,十来个人围坐在长条茶桌前,看着李老师手法娴熟地温壶、投茶、冲泡。他笑着说:“咱们这个成都品茶学习交流圈不搞那些虚的,就是教大家怎么把茶喝明白。”那天学的是蒙顶黄芽,我才知道原来泡茶水温要控制在85度,先快后慢地注水,茶汤才会鲜爽甘醇。
从喝茶小白到能品出山场气息
记得第叁次活动时,来了位专研川茶四十年的老茶人。他带来叁款不同海拔的竹叶青,让我们闭眼盲品。我永远记得那种奇妙的体验——当茶汤在舌尖打转,竟真的能感受到海拔600米茶园的清冽和1200米茶园的醇厚。有个做设计的姑娘惊呼:“这比咖啡品鉴会有意思多了!”那天大家聊到打烊,从茶叶杀青工艺聊到成都老茶馆的变迁。
现在这个成都喝茶上课群已经发展到两百多人,每周都有新主题。有时是绿茶专场,有时重点学习盖碗茶技艺,偶尔还会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演示长嘴铜壶。上个月我们甚至包车去了蒲江的生态茶园,亲眼看到茶农在晨雾中采摘鲜叶。那个满手茶渍的制茶师傅说:“你们城里人总说茶文化,其实文化就在这片叶子里。”
最让我感动的是群里那种轻松的氛围。没有人摆专家架子,泡坏了茶也不会被笑话。有个程序员每次都会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,说在这找到了写代码的灵感;还有位退休教师总带着自己烤的茶点来分享。昨天线下活动时,李老师泡着今年的明前甘露突然说:“其实茶就像成都的生活,要慢慢品才知道滋味。”
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群里的茶会通知。虽然还是分不清所有茶叶品类,但至少去茶馆不会再对着菜单发懵。昨天邻居来家里做客,我现学现卖地泡了杯碧潭飘雪,人家惊讶地问是不是专门学过。心里那个得意啊,忍不住又安利起我们的成都品茶学习交流圈。
有时候深夜翻看群聊天记录,那些对于茶叶的讨论里,藏着太多成都人的生活哲学。就像昨天有新人问为什么要用紫砂壶泡普洱,李老师回了段语音:“其实器具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花时间对待这杯茶。”这句话让我对着窗外的霓虹发了很久的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