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江口泄火的小巷子,丹江口巷弄烟火
丹江口这条泄火的小巷子,我打小就熟悉。街坊们都管它叫“泄火巷”,其实官方名字早些年就改成了“幸福里”,可大伙儿叫顺嘴了,谁也没想着改口。
巷子窄窄的,两边是些老旧的砖房,墙缝里钻出几丛野草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,下雨天走起来要格外当心。每天清晨五点半,第一缕炊烟准时从巷口王婶家的烟囱飘出来,裹着油条和米粥的香气,把整条巷子唤醒。
巷弄里的烟火人生
要说这丹江口巷弄烟火,最生动的要数傍晚时分。家家户户开始生火做饭,炒菜的滋啦声、锅铲碰撞声、孩子的笑闹声混在一起。老李头总会搬出他那把竹椅,坐在门口慢悠悠地择菜;对门的张奶奶在窗台晒着辣椒,红彤彤的一片,像挂了串鞭炮。
记得去年夏天特别热,巷子里的男人们光着膀子坐在路灯下下棋,女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。空气中飘着花露水和西瓜的清甜味儿,偶尔有晚风穿过巷子,带来片刻凉爽。这时你就会明白,为什么这条巷子能让人“泄火”——在这里,日子慢悠悠的,烦恼好像也跟着变淡了。
巷子中间有口老井,井水冬暖夏凉。夏天的傍晚,总有人打上来一桶水,哗啦一下泼在发烫的石板上,那股子热气蒸腾的样子,看着就解暑。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湿漉漉的石板上跑,溅起的水花在夕阳下闪闪发光。
要说变化,这些年也不是没有。巷口装上了路灯,土灶换成了煤气,年轻人大多搬去了新城。但那些老邻居还守着这里,每天照样在巷子里碰面,聊些家长里短。昨天路过,看见王婶正在教新搬来的租客怎么生煤炉,那耐心劲儿,让我想起叁十年前她教我奶奶的样子。
这条丹江口泄火的小巷子,就像个慈祥的老人,静静地待在城市的角落里。它不言语,却承载了好几代人的记忆。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炊烟、笑语、甚至争吵,都化作了巷弄里特有的烟火气,温暖而真实。
有时候想,所谓的“泄火”,大概就是把生活的焦躁都沉淀在这日复一日的平常里吧。当炊烟升起,邻里呼唤吃饭的声音在巷子里回荡,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,不知不觉就消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