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州火车站小巷子,鄂州火车站周边小街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2:23:08 来源:原创内容

每次从鄂州火车站出来,我总是不急着去赶公交或者拦出租车。相反,我的脚步会不由自主地往右边拐,钻进那片与现代化车站仅一街之隔的老街巷。这边是锃亮的不锈钢栏杆和匆匆的人流,那边,时间仿佛一下子慢了下来,像是踏入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。

巷子不宽,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矮房子,墙壁上爬满了斑驳的痕迹。阳光只能从楼房之间的缝隙里挤进来,在地上投下长长短短的光斑。你要是站在巷口往里瞧,能闻到一股复杂又熟悉的气味。有旁边住户家里飘出的饭菜香,嗯,大概是辣椒炒肉的味儿,挺冲,但勾人馋虫。混杂着的,还有老式剃头店里洗发膏的廉价香味,以及一点点潮湿的、说不清是青苔还是旧木头散发出的沉静气息。

这些鄂州火车站小巷子,说是小巷,其实更像是一条条生活的血管。

巷子两边挨挨挤挤地开着许多小店。一家五金杂货铺,老板是个光着膀子的大叔,正坐在小马扎上听着收音机里的楚剧,眯着眼,手指跟着节奏在膝盖上轻轻敲打。隔壁是一家裁缝铺,机器嗡嗡地响着,老板娘头也不抬地踩着缝纫机,手底下的布料像流水一样滑过。再往里走,还能找到那种现在已经很少见的,专门修鞋配钥匙的小摊儿。

我特别喜欢在这些鄂州火车站周边小街里漫无目的地闲逛。你说这里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风景吗?好像也没有。但它就是有种魔力,能让你那颗被火车汽笛声和广播催得焦躁的心,慢慢地平静下来。你会看到有老人家提着刚买的菜,慢悠悠地往家走;会听到几个街坊坐在树荫下,用带着浓重鄂州口音的话聊着家长里短。这些声音,这些景象,拼凑出的是一种滚烫的、实实在在的生活。

声音与滋味

要说这巷子里最热闹的,还得数那片小吃摊聚集的地方。快到饭点儿,各种声音就活泛起来了。“滋啦”一声,是生煎包下锅的动静,伴随着油花欢快的跳跃。卖豆皮的老板熟练地用铁锅颠勺,金黄的蛋皮在空中划个圈,又稳稳落回锅里。还有那卖藕汤的,大搪瓷缸子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,那股混合着肉香和莲藕清甜的味儿,能飘出老远。

我常去一家没有招牌的面馆,就在巷子深处一个拐角。老板话不多,见熟客来了,只是点头笑笑。他家的热干面,芝麻酱给得特别足,再淋上一勺辣椒油,撒上点酸豆角和萝卜丁,拌匀了,每根面条都油润发亮,吃起来那叫一个香。坐在这简陋的小店里,听着周围的市井声,吸溜着碗里的面条,你会觉得,所谓的幸福,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、直接。

站前广场上那些光鲜亮丽的连锁快餐店,固然干净整齐,但不知怎么的,总觉得隔着一层,少了点人情味儿。反倒是这些藏在巷子深处的、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摊小店,用最朴实的味道,实实在在地安慰着一个个过往行人的胃和心。

我有时候会想,为什么我们对这样的老巷子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?也许,是因为在高楼大厦越来越多,城市面貌越来越统一的今天,像鄂州火车站周边小街这样的地方,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对于过去的记忆。它不那么完美,甚至有些杂乱,但正是这种杂乱,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。它记录着一座城市的童年和青年时期,告诉我们这座城市从何处而来。

火车站的广播又在提醒旅客检票进站了,那一头,是通往未来的、充满未知的旅程。而这一条条幽深的鄂州火车站小巷子,则静静地守候在原地,像一个温暖的、充满烟火气的港湾。它迎接归来的人,也送别远行的客,用它自己的方式,讲述着一段段不会被写进历史,却深深烙印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