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那里有站小巷的,附近有站小巷的
一个小意外
说起来也挺有意思,我第一次知道“泉州那里有站小巷的”这个说法,完全是个意外。那天我本想去西街找家老店吃面线糊,结果导航信号飘忽不定,把我引到了一条完全陌生的巷子口。巷子窄窄的,两边是斑驳的骑楼墙面,头顶的天空被各种电线切割成细长的条状。我正犹豫着要不要往里走,就听见旁边一位摇着蒲扇的阿伯用带着浓浓泉州腔的普通话问:“少年家,你是要去哪里啊?看你在这转半天咯。”
我有点不好意思,说我想去西街那家有名的面线糊店,好像迷路了。阿伯听完就笑了,露出被烟熏得微黄的牙齿,他用蒲扇指向巷子深处:“嗨,你从这条巷子穿过去,看到一个小土地公庙就往右拐,再走两步就看到咯。我们这里啊,泉州那里有站小巷的,随便穿一穿都能到地方,比走大路还快嘞!”他将“站小巷”几个字说得特别自然,仿佛这是人人都懂的地名词汇。
我将信将疑地按照阿伯指的路走,果然,在穿过那片安静的、晾着各色衣物的居民区后,熟悉的西街招牌赫然出现在眼前。那一刻,我忽然对“站小巷”这个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它不像地图上的正式名称,倒更像是老街坊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,指向那些地图上找不到,却深深印在本地人生活中的脉络。
小巷里的温度
自那次以后,我便有意识地开始在泉州的老城区里“钻巷子”。我发现,这些巷子不仅仅是通道,它们本身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世界。比如在一条被称作“水门巷”的支巷里,不到中午就能闻到浓郁的炸醋肉香味;另一条靠近开元寺的窄巷,下午叁四点总有老人在树下摆开棋局,啪啪的落子声能传出去好远。
我渐渐明白了那位阿伯的话。当你问起“泉州那里有站小巷的”,得到的答案往往不是冷冰冰的东南西北,而是充满了生活细节的指引。“你闻到佛跳墙的香味没?对,就从那家门口摆着石臼的巷子进去。”“看见那个红色铁门了吗?旁边那条小巷走到底就是。”这些指引里,带着温度,带着气味,带着声音。
有一次,我在金鱼巷里看到一位阿姨正在自家门口用古法制作满煎糕,她一边忙活一边跟我闲聊。她说她在这巷子里住了六十多年,哪条巷子通哪里,哪条巷子有老手艺人在,她都清清楚楚。她说:“你们年轻人现在都用手机导航,它只会带你走大路。我们这些老巷子,弯弯绕绕的,得用脚走出来,记在心里才行。”她指了指脑袋,笑得特别慈祥。
是啊,这些纵横交错的巷弄,就像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皱纹,每一条都藏着故事,记录着时光。它们不像新建的宽阔马路那样笔直坦荡,却也因此保留了更多不为人知的风景和人情味。走在其中,你总能与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期而遇,可能是一家没有招牌却座无虚席的小馆子,也可能是一座藏在民居深处的微型宫庙。
现在偶尔有朋友来泉州玩,问我某个地方怎么走,如果距离不远,我总会建议他们:“试试从小巷穿过去吧。”当他们带着一点冒险的兴奋和满满的收获回来时,我仿佛看到了当初那个被阿伯指点后,豁然开朗的自己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巷,正是理解这座古城最生动、最直接的密码。穿行其间,你触摸到的不是冰冷的地图路线,而是这座城市温润而跳动的脉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