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拉山口大学城包夜,阿拉山口大学城夜生活
阿拉山口大学城包夜,这几个字说出来就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。你问我在哪儿?就在学校后门那条街,拐角亮着蓝色灯牌的那家网吧。凌晨一点半,我推开那扇有点沉的玻璃门,一股混合着泡面、香烟和人体温度的气味扑面而来。这地方,我太熟悉了。
说真的,一开始来这里纯粹是因为宿舍晚上断电。你说这都什么年代了,宿舍还十一点拉闸,笔记本那点电池够干啥?画个图、渲染个作业,电就没了。第一次来还挺不情愿,觉得又吵又乱。可后来嘛,倒有点离不开这儿了。
夜晚的另类课堂
你别看这儿乌烟瘴气的,仔细瞅瞅,角落里那几个戴眼镜的一直在敲代码,屏幕上一行行字符闪得飞快。隔壁桌的女生,面前摊着厚厚的雅思单词书,耳机里放着听力,手边还放着杯早就凉透的咖啡。她在这儿坐了得有五个小时了吧?偶尔抬头揉揉眼睛,然后又埋下头去。
前台小哥我都混熟了,他总说:“我们这儿啊,白天是网吧,晚上就成了自习室。”可不是嘛,这儿的夜晚不属于游戏,属于那些在正常时间里找不到地方奋斗的人。阿拉山口大学城夜生活,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,也比你想象的更辛苦。
就说上周吧,碰见设计系的师兄,他在这儿已经连续待了叁个晚上,就为了赶毕业设计。凌晨叁点,他眼睛红得像兔子,却还盯着屏幕一点点调模型的光影。我给他买了瓶红牛,他苦笑着说:“等交了图,我要睡它个叁天叁夜。”那种疲惫又执着的劲儿,大概只有在这种地方才能看得特别清楚。
当然不只是学习。后排那几个男生,每周五晚上雷打不动地聚在这儿,说是“电影之夜”。他们不看爆米花大片,专找那些晦涩的文艺片,看完了还要争论半天镜头语言和隐喻。你说怪不怪?在这么一个充斥着键盘敲击声的地方,居然有人认真地讨论塔可夫斯基。
有时候学累了,我会靠在椅背上发会儿呆,看着这一屋子的人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,每个人都在这个夜晚寻找着什么——或许是未来的出路,或许是片刻的逃避,也可能只是一处能让自己专注的角落。阿拉山口大学城包夜,包的不是时间,是年轻人的一种状态,一种在常规之外寻找可能性的倔强。
天快亮的时候,最早离开的是那些要去上早课的学生。他们收拾书包,揉着发酸的脖子走出门,融入渐渐亮起来的街道。网管开始打扫卫生,收拾桌子上狼藉的泡面盒和饮料瓶。新的一天开始了,而这里的夜晚,还会继续循环下去。
你说这地方到底有什么魔力?我也说不清。也许就是在所有人都睡着的时候,还能找到一群醒着的人,各自为战,又莫名地让人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这种感觉,挺好的。